青徐兖籍人士与曹操各项政策的实施

4.青徐兖籍人士与曹操各项政策的实施

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后,开始着手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项战略决策从提出、决定到付诸实施,每一步都彰显着青徐兖籍人士过人的智谋。

“奉天子以令不臣”最初是由陈留毛玠向曹操提出的。毛玠在曹操为兖州牧之初,被辟为治中从事,这个时候他就建议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145]曹操很欣赏他的提议,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并未马上付诸实施。曹操击败吕布,安定兖州之后,准备开始采取行动,但是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幸亏有东阿程昱与颍川荀彧支持,曹操终于下定决心西迎汉献帝,“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146]曹洪受到卫将军董承和袁术将领的截击无法西行,这次挟持献帝的行动遂告失败。

“奉天子以令不臣”战略决策的实现,济阴董昭起了关键作用。曹操欲经张杨所控制的地区通使汉献帝,张杨不许。董昭主动为其打通关节,劝服张杨交好曹操,使曹操有机会联络献帝以取得信任。曹操第二次挟持献帝成功,在于董昭成功联合了控制献帝的将领之一杨奉,因为当时众人担心的就是难以制服杨奉、张杨等人。“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147]。时在洛阳的董昭主动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表达了欲与杨奉联合的想法,并以军粮为诱饵。杨奉得信后深信不疑,认为“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148]。于是曹操在杨奉的支持下,顺利进入洛阳。当时洛阳诸将人怀异心,挟持汉献帝如何才能一举成功?曹操又求策于董昭,二人在洛阳终于第一次会面。董昭提出“移驾幸许”的策略,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让曹操骗杨奉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149],董昭认为杨奉勇而寡谋,必不怀疑,果然此计得逞,遂徙献帝至许昌。

“奉天子以令不臣”,使曹操扭转了被动局面,取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之后,曹操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任命各州刺史,重要的是获得了心向汉室的世家大族及众多民众的支持,曹操由此获得民心,而民心的向背是争霸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官渡之战中,“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原因之一。袁绍的谋臣沮授曰:“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也。”[150]官渡之战对曹操意义重大,因为这次战役曹操击败了最强有力的对手,从此曹操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中青徐兖籍人士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厮杀,还资助军队物资,积极稳定海岱地区局势,使曹操无后顾之忧。官渡之战前夕,于禁进军延津,假装袭击袁绍后方,解东郡白马之围,又与乐进率步骑五千,《三国志》卷一七《魏书·于禁传》:“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曹操又派于禁屯原武,于杜氏津大败袁绍别营。以上战役的胜利大大挫伤了袁绍军队的斗志和锐气。于禁“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151]。泰山于禁在曹操创建霸业的屡次征战中立下丰功伟绩,以至于曹操称赞曰:“虽古名将,何以加之。”[152]巨野李乾侨居乘氏后,宗族势力强大,经济实力雄厚,官渡之战中,李乾侄子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运送谷帛支持曹操军队。《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典传》:“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泰山臧霸等豪强势力原来追随吕布,在吕布被灭后归顺曹操,曹操对他们也委以重任。

在曹操创建霸业的南征北战中,青徐兖籍将士鏖战疆场。在曹操与袁谭、袁尚的黎阳之战中,巨野李典与程昱一起用船运输军粮,打败屯兵河上的袁尚魏郡太守高蕃,保持了运粮水道的畅通无阻,使军粮能够迅速及时地得到供应[153]。李典还“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154],率军同孙权战于合肥。泰山于禁亦从征黄巾刘辟、黄邵,从攻张绣,擒吕布于下邳,在襄樊与关羽作战[155];泰山臧霸率军讨伐济南黄巾余贼徐和,与张辽一起同孙权作战;山阳满宠在襄樊之战中与关羽战于汉津,击退关羽的进攻[156];陈登同孙策作战被杀,邴原、王粲亦在曹操征吴的战事中死去。

青徐兖籍人士对安定青徐兖三州的局势居功至伟。兖州泰山地势险要,民风强悍。两汉时期泰山地区民乱频起。曹操不仅利用泰山的精兵强将为其打天下,而且还利用青徐兖籍人士治理泰山郡。山阳凉茂,曹操辟为司空掾。“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余家。”[157]任城吕虔,是兖州豪强,拥有武装势力,跟随曹操之后,制服东海襄贲民乱,率家兵降服泰山郭祖、公孙犊民间势力,“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虔将家兵到郡,开恩信,祖等党属皆降服,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158]。吕虔在泰山十数年,甚有威惠,组织的泰山精兵成为镇抚青徐兖地域主要的武装力量。还从击济南黄巾徐和,督青州诸郡兵讨伐东莱群贼李条等。泰山臧霸等豪强势力亦是安定青徐兖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臧霸传》:“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

青徐兖籍人士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奠定了曹操创建霸业的经济基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百姓流离,农田荒芜,军队常食桑椹,常因饥荒无军粮而无敌自破[159]。曹操于建安二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乐安国渊主持屯田事务,成效显著,《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国渊传》:“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青徐兖籍人士主持选举和兴建制度,为曹操选拔实干人才,逐渐恢复了废弛的制度。东莱王修阻止曹操实施肉刑。《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王修传》:“太祖议行肉刑,修以为时未可行,太祖采其议。”毛玠在曹操为丞相时,以东曹掾主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160]。东莞徐奕受到曹操重用,曹操在讨伐关中和孙权时,分别以丞相长史和留府长史镇守京城。他在曹操封国内主持人才选举,“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161]。王粲,“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162]。东海王朗以治狱见称,《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钟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