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中的青徐兖籍官吏

1.曹魏政权中的青徐兖籍官吏

考之《三国志》,曹魏政权中青徐兖籍官吏23人(时间以曹丕继位至司马氏禅代为限),青州有东莱王基、青州隐蕃;徐州有东海王朗王肃、广陵陈矫、广陵徐宣、利城唐咨、琅邪诸葛诞、琅邪王祥;兖州有东郡程昱程晓、济阴董昭董胄、济阴吴质、陈留卫臻、陈留高柔、泰山臧霸、泰山鲍勋、泰山高堂隆、泰山羊祜、山阳满宠、东郡王观、陈留阮籍。曹魏政权中的青徐兖籍官吏大多数是追随曹操创业的曹魏开国元勋或其后代。上述23人中只有王基、隐蕃、唐咨、诸葛诞、吴质、王祥、羊祜、阮籍8人是在曹魏建国后入仕的。

青徐兖籍官吏中的开国元勋在曹魏政权中受到重用和优待。华歆、王朗、董昭作为东汉末年曹操时期的名臣和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三人在曹魏时期地位极其优崇。华歆官至司徒、太尉,王朗官至司空、司徒,董昭官至司徒。华歆、王朗被魏文帝曹丕称为“一代伟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传》:“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青徐兖籍官吏中担任禁卫军长官者有4人:卫臻、王观、王肃、羊祜,除卫臻于魏文帝时担任中领军外,其他3人均由司马氏任命。曹魏中领军(资深者称领军将军)掌内军,为最高禁卫长官,守卫宫城,曹魏一代领军将军少见,中领军(领军将军)在曹魏政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0]。青徐兖籍官吏在司马氏专权时又大多成为司马氏的心腹和股肱大臣。如王基、王肃、羊祜、王祥、高堂隆、王观等,他们在司马氏铲除反对势力和禅代之际作用非同寻常。高柔和王观在曹魏后期曹爽与司马懿的政治斗争中,属于司马氏阵营,协助司马懿迅速制服曹爽兄弟。在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中,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曹爽军营,王观行中领军,据曹爽弟曹羲军营。曹爽被诛后,二人地位极其尊崇,高柔由司徒转为太尉;王观为尚书,加驸马都尉,后迁司空。王肃、羊祜则是曹魏后期司马氏着重拉拢的对象,并与他们联姻。王肃为曹魏大儒、司马昭岳父,遍考诸经,自成一家,其经注和其父王朗的《易传》在曹魏司马氏专政时被列为官学[51]。王肃在为司马师献策击败俭、钦之乱后迁为中领军。羊祜为蔡邕外孙,其姊为司马师之妻,其九世均世吏二千石,司马炎代魏前,羊祜“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执兵之要,事兼内外”,禅代后,羊祜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52]。羊祜所任中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是仅次于领军将军(中领军)的禁卫军长官,掌外军,守卫京城,其重要性不亚于领军将军(中领军)[53]。

青徐兖籍官吏中多能言善谏之忠臣,他们为曹魏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法令政策的实施尽心尽力。陈留卫臻于曹魏初年为散骑常侍,迁尚书,转侍中吏部尚书,后行中领军从魏文帝至广陵。明帝即位,转为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后迁至司空,徙司徒。泰山鲍勋在魏文帝时以驸马都尉兼侍中,屡次劝谏文帝曹丕停止游猎。黄初四年,为御史中丞,“百寮严惮,罔不肃然”[54]。黄初六年,鲍勋面谏文帝,认为屡次征吴而未有所克,却使曹魏几至倾覆,征吴实乃劳民伤财之举。鲍勋因忠直敢言,屡次惹怒文帝,最后不为文帝所容而被杀。泰山高堂隆于黄初中为堂阳长,历官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迁陈留太守,后为散骑常侍,迁侍中,犹领太史令;明帝时经常上疏言事[55]。陈留高柔在魏文帝时为治书侍御史,转加治书执法,执法甚严,敢于不从诏命,“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56]。明帝即位后,高柔上疏提出应该褒文崇儒,被明帝采纳。高柔还经常针对时政弊病,上疏言事。东郡王观,为涿郡太守时,治理有方。明帝时,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迁尚书,出为河南尹。

青徐兖籍官吏是曹魏政权中功勋卓著的群体,他们在曹魏立国、魏吴战争以及平定国内叛乱中均功绩赫赫。在司马氏掌权时,青徐兖籍官吏绝大多数均投归司马氏,只有诸葛诞不服,举兵叛乱,引起曹魏后期政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