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前东汉王朝在青徐兖地域的统治

1.黄巾起义前东汉王朝在青徐兖地域的统治

黄巾起义前,青徐兖地域局势已经开始动荡不安,东汉王朝在青徐兖地域的统治并不稳固。桓帝时期,泰山、琅邪民众聚众起义,活动范围涉及青、徐、兖三州。永兴二年(154)十一月,“太山、琅邪贼公孙举等反叛,杀长吏”[4],《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时,太山、琅邪贼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东汉朝廷对青徐兖地域的起义,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笼络泰山、琅邪地区民心。永寿元年(155)六月,“诏太山、琅邪遇贼者,勿收租、赋,复更、算三年”[5]。其次,从制度上加强对泰山、琅邪的控制。永寿元年秋七月,“初置太山、琅邪都尉官”[6]。都尉一官,始于西汉,其主要职权就是“典兵禁,备盗贼”,至东汉建武六年(30),“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7],因泰山、琅邪郡国发生动乱,破例在此地重设都尉。由于实行以上有力措施,永寿二年(156)起义被平定。《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太山贼公孙举等寇青、兖、徐三州,遣中郎将段颎讨,破斩之。”卷六五《段颎传》:“永寿二年,桓帝诏公卿选将有文武者,司徒尹颂荐颎,乃拜为中郎将。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这次历时近两年的动乱平息不久,延熹三年(160)九月,泰山叔孙无忌又举兵起义,十一月,叔孙无忌攻杀泰山都尉侯章,十二月,“遣中郎将宗资讨破之”[8]。宗资的讨伐并未彻底平定泰山地区的动乱,朝廷不得已任命皇甫规为泰山太守,《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青徐兖地域的两次起义平息之后,琅邪、泰山二郡的都尉官也相继撤销,不再设置[9]。

东汉王朝在桓灵时期的统治已岌岌可危,桓帝末年至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序》:“凡党事始自甘陵、汝南,成于李膺、张俭,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灵帝建宁二年诏州郡大举党人,青徐兖地方郡国长官和青徐兖地域人士大受其害,“八及”之一的山阳太守翟超、“八厨”之一的任城相刘儒俱死狱中[10]。时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11],平原相史弼为保护平原郡士人免受党锢之祸,在灵帝下诏大举党人之际一无所上,被上司指责,直言相辩,几乎因此入狱。《后汉书》卷六四《史弼传》:

弼迁尚书,出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诏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从事坐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恻。青州六郡,其五有党,近国甘陵,亦考南北部,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从事大怒,即收郡僚职送狱,遂举奏弼。会党禁中解,弼以俸赎罪得免,济活者千余人。

东汉王朝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大都不畏权贵,治理有方。颍川杜密为泰山太守、北海相时,“其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12]。颍川李膺出任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13]。酷吏阳球出任青州高唐令时以严苛为名,为平原相时,“郡中咸畏服焉”[14]。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15]。勃海苑康出任泰山太守之时,“郡内豪姓多不法,康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先所请夺人田宅,皆遽还之。是时,山阳张俭杀常侍侯览母,案其宗党宾客,或有迸匿太山界者,康既常疾阉官,因此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16]。

虽然桓灵时期青徐兖地方长官统治英明,但是由于东汉王朝已开始走向没落,地方长官亦回天乏术,加之天灾人祸诸种因素,遂导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徐兖地域从此陷入割据混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