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兖地域在统一战争中的作用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武帝正式下令益、梁、荆、豫、徐、扬等诸路大军一起进攻孙吴。《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孙皓传》:“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量宜处要,尽军势之中。”[5]除胡奋外,灭吴战争的将领都是界吴诸州的军政长官:司马伷为徐州都督,王浑为扬州都督,周浚为扬州刺史,王戎为豫州刺史[6],杜预为荆州都督,王濬为益梁二州都督,唐彬为巴东监军。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只提及徐州都督琅邪王伷,据此灭吴战争好像并未动用青州、兖州的军事力量,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晋书》卷一三《天文志下》:“征吴之役,三河、徐、兖之兵悉出,交战于吴楚之地,吴丞相都督以下枭戮十数,偏裨行阵之徒馘斩万计,皆其征也。”由此可知兖州的军队也参加了灭吴战争,并且在灭吴战争中很可能由司马伷统领指挥。青州地方长官胡威也很可能率军参加了灭吴战争,并因此得以封侯,或者在徐兖军队悉出伐吴之时,驻守后方稳定青徐兖地域局势立功[7]。
在灭吴战争中,司马伷率军数万直趋距离建业仅一江之隔的涂中,坚守镇地勿动,成功的配合了上游王濬顺流而下的攻势。司马伷在灭吴战争中的功绩于西晋朝廷褒奖司马伷的诏书中可见一斑。诏曰:“琅邪王伷督率所统,连据涂中,使贼不得相救。又使琅邪相刘弘等进军逼江,贼震惧,遣使奉伪玺绶。又使长史王恒率诸军渡江,破贼边守,获督蔡机,斩首降附五六万计,诸葛靓、孙奕皆归命请死。功勋茂著。”[8]西晋将领进攻建业之时,当时的局势很可能出现因争功发生自相残杀或者据建业反叛的事件,司马伷镇守涂中则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当王濬、王浑、琅邪王伷均在建业近境时,“吴主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者奉书于浑、濬、伷以请降”[9],孙吴同时至三军请降,目的应是想引起晋军内部的权势之争。当孙吴使者先送玺绶于琅邪王伷时,王浑、王濬并未因此不满而发生内讧。究其原因,当是琅邪王伷为宗室重臣,以“戚属尊重”的地位使得王濬、王浑不敢与之抢功[10];再者琅邪王伷所率军队对王浑、王濬亦有震慑作用,使二人不敢轻易发生冲突。灭吴战争中,王浑、王濬隐忍未发,战争胜利后,二人的矛盾却日渐升级。王浑因王濬在战争中取得头功愤恨不平,极力诋毁压制,甚至要槛车征王濬入京。《晋书》卷四二《王濬传》:“王浑久破皓中军,斩张悌等,顿兵不敢进。而濬乘胜纳降,浑耻而且忿,乃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有司遂按濬槛车征,帝弗许。”[11]以至于王濬担心身受灭蜀战争中邓艾之祸,王濬曰:“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不得无言,亦不能遣诸胸中,是吾褊也。”[12]此后,二人相见均严设防备。可见,如果没有琅邪王伷早已驻守建业附近的涂中,王浑、王濬早已兵戎相见,历史将会重演一幕西晋将领之间互相惨杀的悲剧。武帝对琅邪王伷委以重任,还因为司马伷为老成持重之臣,虽有平吴之功,仍然“克己恭俭,无矜满之色,僚吏尽力,百姓怀化”[13]。司马伷忠心晋室,不会趁灭吴之机据建业反叛,更重要的是使其他领兵灭吴的统帅不敢有反叛的妄想。
综上所述,青徐兖地域在晋灭吴的统一战争中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青徐兖地域在西晋国土中距离孙吴的都城建业最近,其军事力量因地理位置之便最容易直接对吴主孙皓造成威胁,因此青徐兖地域在灭吴战略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武帝为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视灭吴战争前夕青徐兖地域的地方长官人选,令宗室司马伷出镇徐州是一项深思熟虑的人事安排。司马伷成功地配合了上游王濬顺流而下的攻势,有效的预防了在灭蜀战争中出现的因争功而发生的内讧现象,协助武帝顺利完成了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