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黄巾”梗概

1.“青徐黄巾”梗概

“青徐黄巾”是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失败后,灵帝中平年间在青徐兖地域爆发的黄巾起义。青州和徐州南北相邻,二州的黄巾力量便于联合,因此出现“青徐黄巾”并起的局面。“青徐黄巾”兴盛发展的主要时期,是从灵帝中平五年(188)十月至献帝初平三年底(192),即曹操收编青州黄巾之前。这一时期“青徐黄巾”作战地域广,横跨青、徐、兖、冀四州,发生泰山、勃海、寿张等大规模的战役,势力发展到极盛。青州和徐州黄巾起义之初,青州黄巾发展迅速,而徐州黄巾却严遭重创,为了保存力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开始北上与青州黄巾汇合,“青徐黄巾”汇合的时间应在初平二年或之前,“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43],这是史书中第一次出现青徐黄巾并称。当时青州刺史焦和崇尚清谈而不务实政,只知祈群神保佑却不与黄巾正面交锋,同时还引兵西向讨伐把持朝政的董卓,无心抵御黄巾军的攻击,青州黄巾力量遂得以壮大[44]。徐州地区的形势截然不同。徐州黄巾一开始就受到徐州刺史陶谦和臧霸、孙观等豪强势力的联手抗击,结果徐州黄巾大败[45],其队伍一部分被臧霸收用,成为清定海岱的一支劲旅[46]。其余的进入青州,与青州黄巾一起南征北战。寿张之战后,青州黄巾主力被曹操收编,“青徐黄巾”活动局限于青州一地,力量不集中,分别由徐和、司马俱、管承等率领在济南、乐安、东莱长广等地活动。考诸史书此时已不见“青徐黄巾”并称,所载只是青州地区黄巾的活动。当郑玄在建安元年由徐州回青州高密时,曾路遇数万黄巾军。《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文中虽未明言在何地遭遇黄巾军,但据“相约不敢入县境”而言,郑玄所遇黄巾军为青州黄巾的可能性较大。青徐兖地域黄巾军持续了二十年,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才彻底被平息下去。

“青徐黄巾”就作战力量、作战范围而言,规模都相当大。泰山、勃海、兖州之战中,“青徐黄巾”兵力都达到三十万。在泰山,三十万青州黄巾战败。《后汉书》卷四八《应劭传》:“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勃海之战,青州、徐州黄巾已经联合起来,准备与冀州的黑山军汇合,“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但是三十万“青徐黄巾”被中郎将公孙瓒及勃海太守公孙范打败,“斩首三万余级。……死者数万,流血丹水”[47]。“青徐黄巾”损失惨重,计划落空。剩余的二十万黄巾在张饶的率领下进入青州北海国,这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因北海相孔融指挥无方,无力抵抗,弃郡走徐,黄巾军在此得以休养生息。初平三年青州黄巾挺进兖州任城、东平,一路势不可挡,取得巨大胜利。但是在寿张遭到曹操攻击后,退至济北,相持将近一年,最后归附曹操,接受改编。《魏志·武帝纪》载参加兖州之战的“青州黄巾众百万”,《后汉书》未载人数。《魏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曹操自述“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资治通鉴》卷六〇《汉纪五二》献帝初平三年十二月条中有“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的记载,《魏志·武帝纪》亦有“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的记载,那么归顺曹操的青州黄巾有三十万左右应是确凿无疑。而寿张战役中,青州黄巾并没有兵力方面的损失,据此可以推知青州黄巾实际兵力只有三十万,其余的七十万应为没有作战能力的随军家属,“青州黄巾众百万”实属陈寿为夸大曹操战绩的不实之词。青州黄巾的实际兵力正是认识“百万”青州黄巾未经决战就归附曹操的关键。因为青州黄巾能够作战的只有三十万人,其余的男女老幼达七十万,即使三十万人都是精兵悍将,也难保没有战斗力的七十万人的安危。离开了青州根据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曹操持久战的攻势下,七十万民众人心惶惶,必然会动摇军心,最终导致青州黄巾归顺曹操的结局。学界对这个问题多有论述[48],但都未曾论及这一关键原因。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黄巾之后,“青徐黄巾”残余势力仍不可小觑,曹操动用精兵强将才将其平定。夏侯渊、乐进、臧霸、吕虔都参加了平定“青徐黄巾”的战事。夏侯渊、乐进是久经沙场的战将,而以臧霸为首的青徐豪霸及吕虔所建泰山兵是曹操依靠安定青徐兖地域的主要力量。“青徐黄巾”潜在力量之大、曹操消灭黄巾势力之难,由曹操所派遣的强大兵力可想而知。

“青徐黄巾”作战范围广。其作战路线为青州、徐州→兖州泰山郡→冀州勃海郡→青州北海郡→兖州任城、东平、寿张、济北,从中可以看出,“青徐黄巾”的活动横跨青、徐、兖、冀四州,其势力壮大后并不固守一隅,而是发动强势攻击,两次向西进攻兖州逼近统治中心洛阳,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并向西北进攻冀州。“青徐黄巾”对东汉末年青徐兖三州的局势影响深远,这一点后文有详细论述。

如上所述,青徐黄巾起义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地域的黄巾起义,与灵帝中平元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相比亦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