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以前

1.汉武帝以前

青、徐、兖三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禹贡》是战国时代人们对行政区划的最早构想,它以高山大川为界划分了九州。大致与《尚书·禹贡》同时代成书的《尔雅·释地》篇和《周礼·职方氏》篇[54],则分别未载青州、徐州。

《尚书》卷六《夏书·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浮于济、漯,达于河”,“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img,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浮于淮、泗,达于河。”[55]

《尔雅》卷七《释地第九》:“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56]

《周礼》卷三三《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57]

由上述记载可知,三书所载青徐兖三州的地理范围并不相同。据清代学者胡渭考证,《禹贡》中青徐兖三州的地理范围如下:青州自泰山南与徐州分界,具体分界线与齐长城故址相同;青州西部及北部以济水为界;青州东北界越海有辽东、乐浪。徐州北至泰山,西北以齐长城故址于青州分界,南以淮河为界。而兖州以黄河、济水故道为界。与《禹贡》相比,《释地》中青州并入营州,割淮南江北之地增益徐州;《职方氏》中兖州越过济水而东得泰山,幽州据有青州北部,徐州大部及豫州东南部则并入青州。[58]《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周既克殷,监于二代而损益之,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颜师古注曰:“省徐州以入青州,并梁州以合雍州。”

汉武帝始置十三州。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59]。其中青徐兖三州的地理范围与《禹贡》所载青徐兖三州有所不同。汉武帝时期青徐兖三州整体所辖地域与《禹贡》相比少了辽东、乐浪,增加了江北淮南之地,徐州、青州同《释地》中徐州之地和《职方氏》中青州之地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同。可见汉武帝所置青徐兖三州监察区,来自于战国时代人们对行政区划的构想。两汉时期,青徐兖三州整体所统辖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同,基本为黄河与淮河(亦包括江北地区)、睢水之间的地域;两汉时期,青州的西北部以笃马河(东汉称马颊河)为界;西汉青州、兖州西部以黄河为界;东汉在黄河改道后,青兖二州西部的分界线仍以黄河改道前的路线为界;曹魏、西晋时期则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60]。至于青徐兖地域南部的分界线,西晋以前基本以淮河(亦包括淮南江北地区)、睢水为界,未有大的变化;东晋十六国时期胡族政权相继控制青徐兖地域,与东晋争夺激烈,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只达淮河或淮河以北[61]。从三州郡国设置来看,西汉隶属于兖州的淮阳国至东汉改属豫州,隶属于兖州的城阳国改属徐州,隶属于徐州的鲁国改属豫州。曹魏时期,东汉隶属于青州的平原郡改属冀州,徐州琅邪郡东部地区分置城阳郡,改属青州。西晋时期,青州北海国南部地区划归徐州东莞郡。

本书研究的青徐兖地域是自汉武帝时期所置青徐兖三州,地理范围大致在黄河与淮河、睢水之间。

从夏商周至东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治区划有一定变化。

清代学者胡渭对《禹贡》时代青徐兖三州的政区沿革有如下考述:

青州有古爽鸠氏之虚,为季崱、有逢伯陵、蒲姑氏之所因,及斟寻、寒、过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齐、纪、谭、州、夷、介、莱凡七国。战国时为齐、燕二国地。秦并天下置齐郡、琅邪、辽东。汉复置青州。后汉、魏并因之。晋分置平州,后改曰幽州。

徐州有古大庭、少皡之虚,有缗、大彭、奄、邳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鲁、滕、茅、薛、徐、邾、莒、萧、郯、遂、任、宿、须句、颛庾、鄫、鄅、阳、鄣、郳、向、极、牟、铸、邿、偪阳、根牟、钟吾、甲父,凡二十九国。战国时属鲁,而宋、齐、楚亦兼得其地。秦并天下,置泗水、琅邪、薛郡。汉改置东海郡,复以其地为徐州。后汉、魏、晋并因之。

兖州有古帝颛顼之虚,鬲、观、有穷、昆吾、韦、顾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卫、郕、胙、燕凡四国。战国时为卫、魏、宋、齐、赵五国地。秦并天下置东郡、砀郡、齐郡、巨鹿、上谷,汉复置兖州。后汉、魏、晋并因之。[62]

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度。青徐兖地域设置七郡:东郡、齐郡、济北郡、胶东郡、琅邪郡、东海郡、泗水郡。

东郡。《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卷三七《卫康叔世家》司马贞《索隐》载:“魏都大梁,濮阳、黎阳并是魏之东地,故立郡名东郡也。”

齐郡。《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齐郡,秦置。”

琅邪郡。《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琅邪郡,秦置。”

泗水郡。《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沛郡,故秦泗水郡。”《水经注》卷二四《睢水》:“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63]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秦置东海郡,亦称郯郡;分齐郡置济北郡;分琅邪郡置胶东郡[64]。

西汉时期青徐兖地域的政区沿革较为复杂。汉初高帝刘邦消灭异姓王,大封同姓王,青徐兖地域成为王国封地。高帝时青徐兖地域分封了齐、楚、吴、梁四个同姓王国,王都分别在青徐兖地域的临淄、彭城、广陵、定陶。吕后掌权时期,废梁国赐给吕姓外戚,削割齐、楚二国封地,至吕后死后,才恢复齐、楚故地。文帝时期,齐国分为七个王国,齐国琅邪郡、梁国东郡直属中央,吴、楚依旧。景帝时期,青徐兖地域的王国有齐国、淄川、济北、胶东、胶西、城阳、济川、济东、山阳、济阴、楚(原楚国除,以彭城郡部分地置),直属中央的有济南、北海、平原、东莱、东郡、琅邪、东海等郡。梁国分置济川、济东、山阳、济阴。[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