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险可依

2.有险可依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大致位于古之黄河及淮泗之间。西部和西北部以黄河为界,南部以淮河、睢水一线为界,东部、北部临茫茫大海,内部又有泰山、大岘山险阻,可谓有“四塞之固”。

泰山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清代学者顾祖禹认为“山东形胜,莫若泰山”[22]。关于泰山的记载还有:

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山海经》云:“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郭璞云从泰山下至山头,百四十八里三百步。道书《福地记》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回二千里,……从西上,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23]

《汉官仪》及《泰山记》曰:“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如从穴中视天窗矣。”[24]

东汉末年曹操曾曰:“(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今山东济宁南)、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25]战国时苏秦曾论亢父之险,曰:“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26]泰山一带有险可依,民众亦强悍,因而拥据泰山者,遇到动荡不安的局势,容易起兵反叛。

东汉顺帝时,“时太山盗贼屯聚历年,郡兵常千人,追讨不能制”[27]。汉桓帝永兴二年,“时太山、琅邪贼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遣兵讨之,连年不克”,“太山、琅邪贼劳丙等复叛,寇掠百姓”[28]。桓帝延熹三年,泰山叔孙无忌叛乱。《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附曾孙种传》:“是时太山贼叔孙无忌等暴横一境,州郡不能讨,”称“太山险阻,寇猾不制”。东汉末年曹操执政时,十分关注泰山郡的管理,选用得力之人为泰山太守。《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凉茂传》:“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月之间,襁负而至者千余家。”

曹魏、西晋是统治比较稳定的时期,史书中不见泰山地区有异常动态。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泰山地区出现拥据泰山的割据势力和泰山民众举兵叛乱事件。东晋政府任命的泰山太守徐龛、张愿叛乱。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晋书》卷六《元帝纪》:“太山太守徐龛以郡叛,自号兖州刺史,寇济岱。”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会翟辽据黎阳反,执滕恬之,又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29]。卷九《孝武帝纪》:“龙骧将军刘牢之及翟辽、张愿战于太山,王师败绩。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在南燕慕容德统治青徐兖地域时,同上,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慕容镇讨擒之,斩于都市。”

沭水上源一百里处有大岘山[30],在沂山东南。大岘山“为东晋、南北朝前期,青州通淮泗之军道要阻,极为兵家所重”[31]。南北朝时期时人称:“大岘已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32]。《元和郡县图志》卷一〇《河南道六·沂州·沂水县》载伍辑之《从征记》曰:“大岘去牟城八十里[33],直度山二十五里,崕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南燕,南燕大臣均认为驻守大岘为抵御刘裕军队的最佳策略,南燕君主慕容德却一意孤行放弃大岘天险,结果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