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通便利
青徐兖地域因为有众多的河流及其开凿的运河,形成了便利的内河交通网,陆上交通便利。中原循汝、颍、泗、沂等水路以及众多的陆路抵达淮河,可顺势而及长江,进入江南腹地,从而使淮河流域成为中国东部至为重要的战略地区[34]。其青州则有许多优良港湾,成为海上交通要道。
(1)陆路交通
青徐兖地域的陆路交通要道主要为沟通南北的东、西两条水路。
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已勾画出青徐兖三州利用自然河流黄河、济水、汶水、泗水和淮河等进行交通的网络:“济河惟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浮于汶,达于济。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蒙、羽其艺,……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35]魏晋十六国时期,淮泗水道正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青徐兖地域除了自然水道,还有运河沟通各大水道。春秋战国时期青徐兖地域已有人工开凿的运河。据史念海先生考证,菏水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沟通泗水和济水开凿的一条运河,夫差还开凿了长江、淮河之间的邗沟。鸿沟是战国时期在中原开凿的多条运河的总称,它由荥阳引黄河流向东南,分支很多,下游在青徐兖地域同济水、淮河、泗水相通[36]。《史记》卷二九《河渠书》:“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但是鸿沟在西汉湮塞,菏水故道亦在东汉湮塞。东汉修汴渠使青徐兖地域的汳水、获水及豫州的涡水与泗水相通。
魏晋十六国时期,青徐兖地域沟通南北的水路中东路由中渎水(古邗沟)北接淮河,由淮河入泗水至彭城,经汴渠入黄河,亦可溯泗水北上,由济水入黄河;西路由中渎水入淮河,经桓公沟入巨野泽,由巨野泽入清水,从清水入黄河。魏晋十六国时期,沟通南北的这两条水路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军事作用。南北政权对峙时,往往借助水路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东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频繁。东汉末年,沟通江淮的水道中渎水(即古邗沟)两次改道,在曹操任用的陈登主持下,改变了原来曲折绕道的情况,使水道较直,缩短了航程[37]。改道后的中渎水正如田余庆先生所云“在三国两晋时期发挥了颇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效用”[38]。魏文帝黄初五年、六年(225)发动的广陵之役,就是从豫州境内的涡水入淮,东流过泗口至淮阴,然后循中渎水南行至长江北岸的广陵。吴国军队也曾自江都循中渎水进入淮阴,然后入淮河伐魏[39]。东晋时期,祖逖、桓温、刘裕均经中渎水至淮泗经略中原。但是中渎水及淮泗水道盈缩不定,通行不易。郗超云清水入河,秋冬,“船道涩滞”[40],《水经注》卷二五《泗水》:泗水“冬春浅涩。”[41]而且水流量不大,致使运输迟缓,容易贻误战机。
西路在南北朝时期桓温、刘裕北伐时得到利用。桓温北伐时率军从淮泗至清水、黄河北上,由于菏水故道在东汉时已湮没,“乃凿巨野[42]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43],由此达四渎口,至碻磝城。桓温所凿渠道后世称桓水、桓公沟[44]。刘裕北伐前秦亦由淮泗经桓温所开的桓公沟,自清水入河。《宋书》卷四六《王懿传附兄元德传》:“义熙十二年北伐,……仲德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开巨野入河,乃总众军,进据潼关。”
除去经淮泗,自清入河的水道外,还有一条南北通道就是晋末刘裕北伐南燕的路线。刘裕率军自中渎水至淮泗,在下邳循沂水河谷进军,经琅邪、东莞,过大岘,直攻广固。荀羡亦由下邳进兵琅邪、阳都欲救割据青州的段龛。此路就是严耕望先生所论中古时代海岱地区南北交通的东道:沂水、大岘山道。大岘山是此道中的军事要阻。严先生所论西道是由泰山东西两侧,南循汶泗经兖州瑕邱至徐州彭城,此道主要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发挥作用。[45]
青徐兖地域同中原洛阳等地的东西交通路线应该分布在泰山南北两侧。东汉末年曹操同吕布争夺兖州的战斗中,曹操曾云泰山、亢父之道的重要性,当时曹操在徐州,可见欲从东向西回师兖州,泰山南侧为要道。李孝聪先生认为“地形决定了山东半岛的交通必定是经过鲁中山地北侧的东西向道路”[46],西周时期的临淄、秦汉时期的济南、西晋末年的广固城是东西交通路线上的枢纽。严耕望先生考证了唐代中原与海岱地区的东西陆路交通,认为有南北两条路线,分布在泰山南北两侧[47]。
(2)海路交通
青州的成山、黄县大人城是从海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青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东莱郡又是距离北方的辽东半岛最近的地方,船行渤海中遇到风暴大多停靠东莱郡。东莱郡的成山、黄县大人城为魏晋十六国时期海上交通的主要港口,由此出海,可北至辽东、高句丽,南至江东或更远的地方,一直到隋唐,它们都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48]。史籍关于成山、黄县的记载有:
《齐乘》卷一《山川》:“成山,文登东北百五十里,古不夜城侧。《汉志》亦作盛山。主祠日,盛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盛山斗入海,旁多椒岛,海艘经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〇《河南道六·登州》:“文登县,本汉牟平县也,属东莱郡。……成山,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黄县大人故城,在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的海上交通主要集中在登、莱沿海和胶州湾一带。秦汉的琅邪等港湮没无闻。由山东半岛出发,北可到辽东、朝鲜半岛,南可到江东以至更远的海外,东可到日本。事实上,这三条航线在当时利用率都比较高”[49]。
三国时期,青州之成山就成为从江南到辽东海路的中转站。孙吴出使辽东公孙渊的使团和军队,从海路回吴,遇到大风暴在曹魏属地东莱成山靠岸,遭到曹魏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50]。曹魏齐王芳时期,辽东民众渡海至青州,立侨县居住[5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东莱苏峻浮海南渡至广陵[52]。
东晋时期,高僧法显坐船循海回国时随海风飘至青州长广劳山、东莱,然后南归,可见南北海路畅通。《高僧传》卷三《译经下·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既水尽粮竭,唯任风随流。忽至岸见藜藋菜,依然知是汉地,但未测何方。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显问:“此是何地耶?”猎人曰:“此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猎人还,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闻沙门远至,躬自迎劳,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十六国时期,青州同辽东、朝鲜半岛之间的海路十分通畅。后赵石虎时期,从青州渡渤海发动讨伐辽东鲜卑段氏的战争,并通过渤海海路运送军粮至高句丽。《晋书》卷一〇六《石季龙载记上》:“季龙谋伐昌黎,遣渡辽曹伏将青州之众渡海,戍蹋顿城,无水而还,因戍于海岛,运谷三百万斛以给之。又以船三百艘运谷三十万斛诣高句丽,使典农中郎将王典率众万余屯田于海滨。又令青州造船千艘。”前秦苻坚将领追击前燕慕容评至辽海,“诸州郡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坚。郭庆穷追余烬,慕容评奔于高句丽,庆追至辽海,句丽缚评送之”[53]。

附图1.1 青徐兖地域在现代中国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