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活动的益处
身体活动作为人类最自然、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使得人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达到了能量摄入与消耗持续而高效的平衡。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体质健康。大量科学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学龄前儿童时期的身体活动水平与其体格发育、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密切相关,并且与成年后的健康状态乃至一生的健康状态高度关联。
(一)促进生长发育
身体活动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进行活动时可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的营养,增加对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细胞的增殖。因此经常进行身体活动的儿童,不仅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重量增加,而且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粗壮坚实,同时也促进了韧带的发育,增加了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经常进行活动的儿童,其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的发育都较理想。长期身体活动也是控制体重、调节身体成分的重要手段。它可使脂肪消耗增加,增加瘦体重,从而改变体成分。
进行活动时,儿童的新陈代谢显著增强,出现体力的消耗,产热的增加,分解代谢加速。可以提高呼吸、运动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促进呼吸功能及心血管的发育,表现为肺通气量、最大氧消耗量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强,心搏出量增加,心率变慢。
有些人认为父母的基因决定了孩子大多数的发展,例如父母高,那么孩子一定高。这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个体的成年身高70%~75%取决于遗传因素,25%取决于营养、锻炼等环境因素。但是遗传因素只是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而环境因素影响生长发育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能忽视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身体活动使神经系统、细胞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建立良好的网络作用,提高了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孩子独自活动时,有利于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情绪和人际关系等产生重要影响。而在亲子活动中,可以在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同时,让家长了解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状况;同时家长为孩子创设的较为宽松的环境,可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其认知发展。最后亲子活动还有利于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有与同伴玩耍是幼儿与同龄人互动的主要方式,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并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在活动中,尤其是户外活动时,儿童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环境刺激,比如不同的气候、光照、地面材质和器械等,这些多变的活动条件为儿童的身体适应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锻炼。
(三)利于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发展
经常参加身体活动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提高神经系统工作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从而使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营养。形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消除脑力疲劳。
同时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精力旺盛的儿童消耗多余的能量,还可以减少其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其情绪控制能力。此外运动游戏还可以激发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促进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即被认可、被鼓励的情感,也会体会到失败后的挫折、愤怒和嫉妒等情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都会丰富幼儿的情感并使之趋向成熟。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会与其他幼儿发生联系,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考虑他人,并通过合作、协商、沟通等社交技能达成游戏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人格的完善。
(四)促进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龄前期是动作发展的高峰期与敏感期,也称动作发展的开窗期,在8岁之前变化最大。3~6岁儿童正处于这一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注重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获取稳定的“动作模式”和“动作单元”,将对今后儿童参与运动能力、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产生重要意义。
幼儿期的大肌肉动作发展主要指基本动作技能的成熟与发展,分为身体移动技能、操作物体技能和稳定控制性技能三类,这些基本动作技能是幼儿在所处的环境中有目的性地从事体育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动作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幼儿获得基本动作技能是为了突破潜在的“能力障碍”,这种“能力障碍”是阻碍幼儿成功参与各种形式的运动、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促进体质健康及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儿童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技能后,才能发展出参与游戏、体育或其他身体活动所需的更高级、更复杂的运动技能。良好的基本动作技能使儿童在运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为他们将来的运动技能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有助于其身体活动的增加和长期运动习惯的形成。
现代社会肥胖率增高、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身体活动,这也和从小的锻炼习惯有关。因此,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如果在学龄前期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着活跃的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就会很容易延续到成人时期并保持终身。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儿童大脑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就开始接触丰富的运动,既可以坚实基本动作技能基础,同时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的科学干预,将使儿童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身体活动对学龄前儿童的形态、功能、素质和适应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自身体质。缺少身体活动则会使体质下降。学龄前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阶段,而且人体生长发育是动态的连续过程。个体出生后会经历婴儿期、童年期和青春发动期三个生长发育模式。学龄前期是童年期初始阶段,既延续了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又会对后期发展产生持续影响。所以学龄前时期是发展运动技能学习与养成健康习惯,以建立终身健康的关键时期。
因此,需要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设施与场地,重视体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同时家长也要足够重视。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身体活动习惯养成不仅受到学校方面的影响,实际上受家庭方面的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父母平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之间给幼儿带来影响。同一家庭中,各成员的锻炼行为呈现出同质化趋势,父母规律性的锻炼行为会对儿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