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活动指导原则
(一)科学基础:幼儿身心发育特点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虽然身体活动可以为幼儿带来各种益处,但是如果活动方式不恰当,则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实施幼儿身体活动,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骨骼
幼儿的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功能比成人差,如果长期处于不良身体姿势状态下,其骨骼易弯曲变形,其中常见的是脊柱的变形。因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带幼儿进行运动时,应让其养成坐、立、走等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各种姿势的轮换。对一些单侧活动较多的肢体,要注意加强对侧肢体的锻炼,防止脊柱弯曲变形或肢体发育不均衡。
此外,幼儿骨化过程完成较晚,骺软骨承受压力的功能比成人差。如果负重过大、静力性动作过多或剧烈的震动,容易造成脊柱弯曲、骨盆和腿型畸形,也会使骨化过程过早完成或骺软骨的损伤,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所以要注意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同时不宜在过硬的场地上经常用力踏跳等。
2.关节
幼儿的关节囊松且薄弱,韧带也较弱,因此关节活动度大,柔韧性好。幼儿可充分发展关节柔韧性,但也要重视发展关节的牢固性,以防关节损伤。所以在开展柔韧性运动时,教师或家长不应对幼儿施加额外的力,避免造成幼儿关节的损伤。
3.肌肉
幼儿肌肉的生长发育并不均衡,大肌肉群发展快于小肌肉群。相比用筷子、穿珠子等小肌群运动,他们在进行走、跑、跳等大肌群参与的运动时表现更好,但是也要注意全面身体训练。因此,这一时期应以大肌群发展为重点,兼顾小肌群的发展。
4.心血管系统
因为幼儿具有心肌纤维较细,心肌收缩力弱等特点,所以幼儿的心血管虽然能承受一定量的运动,但负荷量不宜过大。同时儿童心脏发育及神经调节还不够完善,而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因而心率较快,在运动中幼儿的心率也很容易达到160次/分甚至180次/分以上。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应注意活动强度的安排,避免幼儿长时间维持在高心率状况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发育造成损害。
5.呼吸系统
幼儿胸廓狭小、呼吸肌力较弱且呼吸表浅,新陈代谢旺盛,因而呼吸频率快,肺活量、肺通气量较成人小。由于呼吸肌较弱、调节功能不完善,在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肺的通气量,而呼吸深度增加很少。所以要教会幼儿在运动中掌握适宜的呼吸方式,使他们在运动中学会呼吸与运动动作配合,学会有意识地加深呼吸。
一般来说,肢体伸展的动作便于吸气,而肢体屈曲的动作便于呼气;爆发用力和上下肢体大幅度活动的动作有时必须在呼气中进行或暂时屏息;周期性运动项目,如跑、游泳和划船等,呼吸必须有一定节奏,例如,长跑采取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等。
6.神经系统
幼儿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年龄越小,皮质抑制过程越弱,而且不完善,分化能力也就差。并且幼儿时期神经细胞工作耐力差,容易疲劳,但由于神经过程有较大的可塑性,疲劳消除较快,重新恢复也快。所以活动内容要生动、有趣,可穿插游戏和竞赛,尽量避免单调及静力性活动;要注意安排短暂休息,使幼儿情绪饱满,精力旺盛,不易疲劳。
7.心理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较难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在幼儿参与某项运动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但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施加的强化手段不能过于抽象。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幼儿贴个小红花或给个小玩具等方式,及时地强化正向刺激,鼓励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同时幼儿正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希望自己像成年人一样主动去做事,希望设立目标并达到目标。如果家长、教师过多限制幼儿的活动,责备幼儿做得不好,过度担心他们破坏东西或伤到自己,幼儿可能就会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甚至多余,由此变得消极被动,不敢去尝试。所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带幼儿进行运动时,要少批评,多鼓励。
(二)实施要点:合理增加身体活动时间
身体活动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原动力,它不仅像营养和睡眠一样不可或缺,更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了解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后,还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引导实施,让幼儿增加每日身体活动量,保持活跃的生活状态。
1.幼儿园外部环境
父母是幼儿园外时间里的主要陪伴者,在此期间要有意识地增加和孩子一起做运动的时间。例如,提前一点起床,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晨间运动,跑步、早操或亲子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新的一天。父母和孩子还可以共同选定一个固定时间作为亲子游戏时间,比如晚饭后一起散步或到花园里捉迷藏。这样既增加了身体活动,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此外,尽量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例如鼓励孩子自己打理生活,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洗澡等;或者鼓励孩子分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擦桌子、端盘子、洗蔬菜水果或丢垃圾等。如果家中饲养宠物,可以让孩子参与照料宠物,比如给宠物喂食喂水、带宠物外出散步或与宠物玩耍等,这样可以增加活动量,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
改变交通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例如距出行目的地较近时,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车(自行车或滑板车);而距出行目的地较远时,尝试选择稍远一点的停车场或者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完成最后一段路程。
2.幼儿园内部环境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体育游戏课程设计及园内空间设计等角度增加幼儿身体活动的机会。例如,早入园时不直接进班,打开广播操录像或音乐,让早到的幼儿听着音乐动起来;或者让幼儿做值日;饭后带领幼儿散散步:开展游戏时应注意尽量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比如开展接力类游戏时可增加分组数目;准备游戏器材时可以让幼儿帮忙搬运和摆放,课后也由幼儿来收回器材。在设计其他课程时,可以将认知学习与体育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各种动物的爬行动作或者冲刺跑到终点把水果图片放在对应的篮子里等游戏,健身健脑两不误。
此外,还可尝试在园内各种空间中增加有利于运动的元素,让幼儿在操场之外的环境中也可以进行身体活动。例如,可以在走廊的地面上粘贴标志线或格子线,幼儿平时路过的时候可以“走窄桥”或“跳房子”;或者在有软包的墙边悬挂小铃铛,让幼儿比比谁能跳得高、摸得到。在雾霾、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园中也可以开展室内活动,如组织孩子跟着音乐做一些律动操或伸展运动等。
(三)核心目标:发展基本动作技能
人的动作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主要手段,更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学龄前儿童动作发展的情况反映出其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和表现。因此在幼儿阶段,身体活动的核心目标应是发展基本动作技能。
在3~6岁阶段,幼儿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手眼协调能力快速发展,小肌肉群开始发展。这时期应以发展大肌肉群的动作为主,兼顾小肌肉群动作。大肌群动作包括移动、姿势控制和物体控制等三类。移动类技能包括爬行、行走、跑步和跳跃等;姿势控制类技能包括弯曲、旋转和滚翻等;而物体控制类技能则包括拍球、击球、踢球、踢毽子和滚铁环等。小肌肉群动作又称精细动作,学龄前儿童应逐渐学会系鞋带、穿珠子、搭积木和使用筷子等技能。
学龄前儿童在推荐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应该到足够大的室内或室外区域进行大肌肉群活动。幼儿大肌肉群活动主要应以户外为主,这一阶段的儿童基本掌握了快速奔跑、跳跃以及部分操作技能等能力,室内已不能满足儿童活动的需求,所以大部分时间儿童在户外进行大肌肉群的运动,只有在安全的户外运动环境中,学龄前期儿童才能更充分地开展自己的大肌肉群身体活动。
学龄前期是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所掌握的基本动作技能是今后学习复杂运动项目的基础。例如,在学龄前期,若投掷动作没学好,今后很难掌握篮球、排球等项目中复杂与高难度的运动技能,进而也就难以享受到玩这些项目的乐趣。当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时总是有挫败感,那么参与此项目运动的积极性会逐渐消减,甚至会停止参与这项运动。相反,在学龄前期幼儿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基本动作技能,那么,他们长大后在接触到各种项目时就会很容易地从运动中体验到能力感,从而增强其参与运动的信心与兴趣,有利于养成并保持参与运动的习惯,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