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睡眠

二、什么是睡眠

(一)睡眠的含义

睡眠(Sleep)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可逆的静息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体力精力恢复的必须过程,也是一种最脆弱的生理循环状态。睡眠不是始终保持一个均一的状态,而是以两种不同的睡眠周期交替的,分别是快速眼动睡眠期以及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人生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不仅能够使人精力充沛,而且能够让人身心舒畅。研究发现,睡眠与神经发育、突触生长、记忆巩固、代谢产物清除等密切相关。睡眠与觉醒的产生和维持需要多个神经系统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参与完成,同时受控于内环境平衡。

在婴儿早期,睡眠主要是由快速眼动睡眠期组成的,约占50%,进入学龄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减少至20%,慢波睡眠逐渐增加,而成年人的慢波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阶段)会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睡眠模式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儿童睡眠起床都早,睡眠时长也更长,随着年龄增加睡觉时间越来越晚,时长也越来越短,而到老年时期,睡觉时间又逐渐提前,时长也有可能增加。

正常成年人一夜的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以周期性形式交替出现在该过程。人体在睡眠状态下,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速度较慢,胃肠道蠕动也明显减弱。

(二)睡眠的生理信息

通常,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躺在床上、躺椅上或者其他可以休息的地方处于时间的静止状态,我们会主观地判断这个人睡着了。但是这仅仅是我们主观推测罢了,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睡眠状态是有科学的方法检测的——睡眠的生理信息。

睡眠生理信息主要由脑电、眼电、肌电、心电、血氧饱和度、口鼻气流、体动等组成,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多导睡眠仪采集上述睡眠生理信息。在睡眠障碍研究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信息,或者多种信息的组合。通常研究中最常使用是脑电和眼电数据。

1.脑电

人的大脑是自然界动物中少有且复杂控制系统之一,大约由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数量有百万亿之多。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就是由神经元突触自发放电传导产生的,只要个体的生命体征存在,大脑就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所以脑电的本质是大脑自发的、节律的生物电信号,而通常所说的脑电是指生物电信号在头皮表面上电位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图,是生物电信号在头皮上总体映射的外在表现形式。脑电作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记录载体,具有客观性、准确性、不可掩饰性等生理属性,此外,脑电还具有微弱性、强噪声、差异性。

2.眼电

所谓眼电,就是指源于眼球运动过程中人眼前部角膜与后部视网膜之间的电势差。如果将人的眼球比作一颗电池,那角膜就是正极,视网膜为负极,此类电势差一般在0.4~10mv。眼电信号的主要用途是记录眼球运动,根据眼动可以把睡眠分期划分为快速眼动期与非快速眼动期。

3.睡眠分期

睡眠分期指睡眠过程中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换随着睡眠的深度不同而不同。资深的睡眠管理师根据Rechtschaffen和Kales等人制定的R&K睡眠分期规则或者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制定睡眠及相关事件判读规则。

根据R&K睡眠分期规则,睡眠分期根据脑电图的不同特征,将睡眠分为两种状态;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包含:清醒期非快速眼动1期、非快速眼动2期、非快速眼动3期、非快速眼动4期、快速眼动期。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发布的睡眠及相关事件判读规则,则将非快速眼球运动3期和非快速眼球运动4期合并为慢波睡眠期。深度睡眠期,此阶段20%到50%的脑电波是频率在2Hz到4Hz的δ波,其余为θ波。人类常见的梦游、夜惊以及尿床等行为均出现在此睡眠分期阶段;深度睡眠的延续期,此阶段超过50%的脑电波是频率在0.5Hz到2Hz的δ波,眼电中通常没有显著眼动出现。快速眼动睡眠期(矛盾睡眠期),脑电中α波、锯齿波间断出现,眼电波形为眼球快速运动,人类的做梦就出现在此睡眠分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体的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肌肉也更加松弛,肌腱反射消失。这时的血压较慢动眼睡眠时升高,呼吸稍快且不规则,体温、心率也有所升高。这个阶段,体内各种代谢功能都显著增加,以保证大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的活动积蓄能量。当睡眠者在这个阶段被唤醒,74%~95%的人诉说在做梦并能记起梦境内容。而在慢动眼睡眠期间,只有很少的人诉说在做梦。研究认为,非快速眼动期睡眠主要是大脑皮层的休息,而在快速眼动期睡眠中主要是全身性的休息。

婴儿在睡眠期间,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长短基本一致,他们的睡眠模式是困倦、快速眼动睡眠、浅睡眠、深睡眠、非常深睡眠。2~3个月大的时候,这种模式将会改变,在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前都将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年龄大于3岁左右的孩子和成人的睡眠模式基本一致。健康成人整夜睡眠中清醒期睡眠时间应该少于5%,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入睡期)睡眠时间约为2%~5%,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浅睡期)睡眠时间约为45%~55%,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深度睡眠)睡眠时间约为3%~8%,非快速眼动睡眠4期(深度睡眠延续)睡眠时间约为10%~15%,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时间约为睡眠总时间的20%~25%。正常人平均20分钟有一次大的姿势调节,有的人甚至每5分钟有一次姿势调节活动。这些比例揭示了睡眠状态的交替和睡眠层次的结构特征,健康的睡眠各睡眠分期的比例都是有规律、相互固定的,稍有明显变动就说明有病症出现。因此,这也成为睡眠障碍类疾病准确诊断的依据。

睡眠分期结果是睡眠障碍识别的基础,因此通常把源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电作为发掘生理、病理信息的主要生理指标,把源于眼球的眼电信号作为脑电发掘生理、病理信息弥补。

4.睡眠障碍

简单来说,睡眠障碍可以理解为它是不健康的睡眠现象。《社会心理学词典》中解释睡眠障碍指人的睡眠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一种不规则的过程。主要包括失眠、嗜睡、睡眠倒错、梦呓症、梦游症、夜游、梦魇等。许多睡眠障碍是由器质性病变造成的,但心理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过于兴奋、抑郁、忧虑、焦虑、恐惧等等都可能成为睡眠障碍的根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描述睡眠障碍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不满足,并且由此造成对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感受。主要表现为睡眠过程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等;日间功能障碍:如注意力功能下降、记忆功能下降、工作能力下降、日间嗜睡、白天困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障碍:如心悸、头痛、腰痛、胸闷、胃部闷胀、血压不稳定和男、女生常见的生理问题等。依据病因,睡眠障碍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种:

(1)原发性睡眠障碍:病因目前无法确定,通常是由于某种边缘系统功能失衡而导致了大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睡眠障碍。

(2)继发性睡眠障碍:是指由其他精神障碍类、躯体类疾病所引起的睡眠障碍,常常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

儿童的睡眠时长多于成人。受某些原因如过度兴奋、紧张会引起儿童的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出现夜惊、梦魇等。因年龄的原因,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睡眠习惯也不同:有的睡眠特别好,入睡时不需父母辅助,整个睡眠过程安稳没有中断;有的儿童则必须有父母陪伴或拍摇,帮助入睡;有的儿童则会出现夜惊、梦魇、梦游现象。儿童的睡眠习惯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身边的监护人养成的。初生婴儿的睡眠时间接近24小时,只有哺乳时才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睡眠时间和习惯会受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孩子吃饱后换完干净尿布便会产生睡意,随之入睡;但有的家庭会在孩子吃饱后辅助拍打、哄睡,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只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入睡。而有的父母不给孩子规定睡眠时间,晚上睡前让孩子任意兴奋地玩或看电视,使孩子的精神过度紧张和兴奋而导致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

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以下几种状况是儿童睡眠障碍出现频率较多的类型:多汗、睡眠不安、磨牙、梦话、遗尿、张口呼吸、打鼾、肢体抽动、憋醒、入睡过早、易惊醒、喉梗、梦游、夜醒、肢体抽动等,男孩的发生概率大于女孩;同期研究者深入调研发现,影响孩子发生上述情况的因素出现在体重、睡眠规律紊乱、睡眠时间不足、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睡前有剧烈运动或看情节激动的视频、家庭情感环境因素等。

表5-1 睡眠障碍主要指标

注:本表内容摘自《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附:睡眠时长与健康的关系

睡眠的时长过短或过长都是不利于健康的,会引起包括抑郁、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等的风险升高。睡眠时长跟健康的相关性在一些研究中被形容成“U”形关系,但对于具体睡眠时长的限定,各个研究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