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现状

二、国内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对于幼儿生长发育领域进行了研究,近年以来文章发表量呈现一个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2021年间,除心理学医学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以外,还有许多学科进行了交叉研究,充分地丰富了幼儿生长发育的知识体系,为教育行业及家庭提供了更多科学专业的指导及筛查意见。目前国内对于学龄前儿童发育水平的评估以及改善促进相关的研究暂时比较缺乏,研究热点仍停留在较小区域性的现状调查以及针对有明显结构或功能缺陷的人群的调查,针对大范围的学龄前儿童发育水平的筛查较少,筛查也只是单一的发育水平的测定,并没有大体量的学龄前幼儿发育水平筛查结合幼儿的其他各项指标或者父母代指标,因此,目前国内该领域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

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制定实施的第四个周期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纲要》提出了到2030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从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和法律保护7个领域共设置了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是指导未来十年我国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最新发布的《纲要》中,强调了把坚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针对儿童身心健康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和新情况,《纲要》在“儿童与健康”领域就降低儿童死亡率、提高健康素养和儿童体质、改善儿童健康服务公平性及可及性,聚焦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出生缺陷防治、营养和超重肥胖、近视、龋齿、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重点问题提出目标,并制定相应措施。此外还强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要做好儿童工作,办好儿童事业,实现儿童更好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纲要》除了在“儿童与教育”领域明确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目标和“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措施外,还在其他多个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的起点,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纲要》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家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需求期待,增设“儿童与家庭”领域,从发挥家庭立德树人作用、落实监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理念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家庭履行主体责任的要求。同时,该领域还特别强调对家庭履职的支持保障,从支持家庭的法律法规政策、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支持、落实产假和生育津贴、探索实施育儿假等方面强化对家庭的支持。

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已成为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三孩生育政策有效落地,切实加强家庭生育养育支持,《纲要》在“儿童与福利”领域明确提出“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持续增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措施。

社会是协同育人的参与者,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友好是理念,更是实践,坚持儿童友好就是要充分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纲要》通篇贯彻儿童友好的理念,在“儿童与环境”领域明确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要求将儿童优先理念落实到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各方面,进一步促进形成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环境。

网络已成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娱乐,网络对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显著影响。《纲要》在儿童与安全、教育、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从提供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防治网络沉迷、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多个维度提出目标,并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政策,推动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管责任,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等具体举措,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幼儿生长发育相关科研话题不断上升的讨论热度与最新一期《纲要》的发表都体现出了我国对于加强幼儿生长发育管理的目标与决心。在最新国力比拼的战场上,太多显而易见的能力不停被展示,而一个国家的潜力和未来则把握在该国家的朝阳一代——学龄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