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设计理论

三、课程设计理论

在满足运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具体课程的安排呢?梅茨勒(Metzler)对此已有研究,并提出教学模型(图3-10)。该模型不仅囊括了传统泰勒课程模式中包含学习成果预测、合理的课程设计、师生的互动值和课程成果评价四个内容,即“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内容,而且还纳入了“独立任务”“教师专长”以及“保真度测量”元素。该模型从“预期学习产品”到“测量课程实施保真度的机制”七个部分构成了课程设计逻辑语言,更为创新、全面、具体。

图3-10 Metzler(梅茨勒)教学模型

1.学习成果预测——课程目标

在实际幼儿园体育课程目标中,设置越详细,越是以教材为主,便会拘泥于结构化,最终课程评价会以目标是否完成作为评价标准;反之,课程目标设置越模糊、越广泛,便会使课程弹性增加,最终课程评价就会流于形式。但如单一从运动技能教学,会缺少相应的灵活性,存在丢失全面教育的可能。美国“学前儿童成功的运动教学课程(SKIP)”幼儿体育课程从“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动机、自信、乐趣、个人的社会责任”“终生参与身体活动”四个维度进行设计。我国现有的KDL(Knowit、Doit、Loveit)幼儿体育课程目标则是以体育学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进行的三个层级设计。两者均具备各自的优势,将其优势融合进运动技能教学,进而设置相关课程目标,就形成了新的幼儿园课程模型(图3-11)。新的幼儿园课程模型引进身体素养作为顶层设计,以动作发展为目标指向,可向上提炼,也可向下延伸。例如依据不同阶段(3周岁、3周岁半、4周岁、4周岁半、5周岁、5周岁半、6周岁、6周岁半)、不同年级(小班上、小班下、中班上、中班下、大班上、大班下)、不同熟练度(初步体验、会使用器材、能进行同级别比赛、熟练掌握、初步掌握运动相关的知识、具备运动感知能力、能够自信地参与中等到大强度的运动游戏和比赛、初步懂得自己作为个体的社会责任、建立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习惯等)设立不同的目标,每所幼儿园可依据实际教学进度进行多样式的设定。

图3-11 中国幼儿园SKIP干预课程模型

2.合理的课程设计

合理的课程设计本质上是优化发展时序,即适宜性选取和课程内容元素序列化编排。依据我国《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强调学龄前儿童动作发展,又因我国义务教育强调体育课堂“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学习,为保证教育活动编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幼儿园体育课程应保持相应的链接——“幼小衔接”。可优先选取移动性动作技能、非移动性动作技能、操控性动作技能、体能作为课程整体的内容,保证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自然发展规律,并注意小学化课程的安排(如图3-12)。

图3-12 中国幼儿园SKIP课程内容模型

3.独立任务

独立任务是在基本任务结构中增加独立的任务,使得课堂学习效率获得提高。独立任务通过技能站点之间的切换,保证了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状态。一般课堂结构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独立任务便设置在基本部分中。可设置3个独立任务,每个任务间进行有效有序轮转,整体时间以30~45min为宜。

图3-13 中国幼儿园SKIP课程独立任务模型

4.师生的互动值

一般来说,只有受过充分培训并具备相关知识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才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理想人选。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教师行为应是放下传统教师的威严形象,应是作为孩子的指导者、激活者、参与者、观察者(详情见下文教师篇)。教师可以掌握如下10种策略,更能提高教学效率:①基本运动技能练习;②音乐活动;③游戏;④健身训练;⑤协调训练;⑥感知训练;⑦行为技能训练;⑧与其他课程领域的整合;⑨教师参与(例如:角色建模);⑩激励气氛和提供设备。而这10种策略能相互组合,结合成更灵活的、更适合当前教育环境的策略。

学龄前儿童作为被教育者,接受来自教师方的教学策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应信号,例如积极参与、心情愉悦、沮丧。此时,教师应对不同反应做出相应合理的反馈,例如给予奖励和鼓励。这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控制课堂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5.教师专长

课程设计中,教师专业素质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只有确保教师具备相应的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理论,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初步满足教学需求。此外能够深入了解运动发展规律、儿童发育内需,并具备将教学理念实施到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进步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儿童实施教育。

6.课程成果评价

最好的评价指标便是课程前后的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身体活动水平以及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对比,也可测量当前的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身体活动水平以及体质健康状况同大数据同龄阶段所占比例进行评估。可使用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部分内容)进行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而身体活动测试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公认的加速度计进行测量,若条件有限也可使用观察法进行评估。(见表3-1)

表3-1 身体活动强度观察评估表

续表

7.保真度测量

即实际操作过程对课程设计的还原程度,越是依照最初设计进行实际操作,则还原度高、保真度高。保真度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设计性。通过使用度、剂量、灵活性、实施灵活性、实施质量、贴合度、参与者反应、控制组和对照组间的区别、课程范围等9个方面进行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