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内容
健康往往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贯穿整个生命周期。而学龄前儿童时期作为生命发展的早期,正是身体生长、大脑发育、人格健全、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运动能力发育极其重要,它奠定了学龄前儿童甚至其成年阶段的认知、情感、动作和身体活动模式的基础。
学龄前儿童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儿童身体素质,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园里常规的体育课中孩子们的活动量会明显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孩子们会在课堂上学一些实操类技能,或者做情景游戏,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以发展运动能力的课堂内容则是开启儿童健康成长大门的关键钥匙。研究发现,运动能力是驱动学龄前儿童及其成年身体活动行为的关键潜在机制,在这一模型中处于核心部位,运动能力和身体活动是螺旋上升的关系(图3-2)。于时间线上,如果学龄前儿童早期进行身体活动,便会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能力,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反之,如果学龄前儿童很少参与身体活动,则锻炼运动技能的机会随之减少,其相应的运动能力也会表现得较低。同时,中后期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可以提供更多活动的可能,能力较高的儿童很可能会自行选择更高水平的身体活动。比如,运动能力较高的学龄前儿童在运动场上往往会更加活跃地与朋友一起进行活动。反之,当孩子长时间地久坐,缺乏运动技能的提升,对运动越来越失去动机,久而久之,他们与活跃的、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儿童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早期参与身体活动会影响运动能力的发展,在学龄前儿童中、后期,运动能力会决定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量,特别是拥有中等到高水平运动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将会更加活跃。因此,在学龄前儿童早期进行动作能力的干预以提高运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图3-2 儿童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机制模型
该如何对运动能力进行积极干预?在哪里进行干预?依据我国国情以及学前教育的普及,学龄前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幼儿园等学校教育环境成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发展学龄前儿童运动能力与培养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模式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的具体促进手段大部分为体育课程的安排。①体育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生理有着积极影响:学龄前儿童各项生理的发育速度很快,因此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生物机体的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弱;适合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龄前儿童骨骼增长、增粗,钙化的速度加快,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处于此年龄段的儿童的肌肉现在还处于发育不平衡阶段,大肌肉群发育得早,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善,而且肌肉的力量差,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②体育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有着积极影响:在学龄前期,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发展都很快,生活空间扩大,独立性增强,求知欲旺盛,好奇、好问、爱模仿、喜欢人称赞,体轻胆子大,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为身心锻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且合理的体育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信、快乐等良好情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教育的优点不仅仅体现在以上方面,体育课程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发展学龄前儿童运动能力与增强身体活动水平的方法。因此,推进学龄前儿童体育课程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自教育部2001年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园有了对课程安排的自主权,除了满足国家要求的基本任务外,各地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了极具本土化的优秀案例。但是,在这些成功的案例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总结为三点:①幼儿园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虽然不同省市地区制定了自己的一些参考标准,但总体上还是有点混乱,无法保证整体的学习质量,特别是体育课程的质量。②因为幼儿园拥有了课程安排自主权,一些幼儿园进行了园本课程的开发,但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每个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对幼儿的身体锻炼开展体育课程或者是游戏活动,体育类和身体活动类的排课比例并不高,具体学习的内容也并不固定,多为儿童自由奔跑活动和简单的体育游戏课程,很少涉及专项体育教学,有时游戏课程也会被室内搭积木等静坐型游戏代替,每日的运动时间得不到保证。③因为学龄前儿童年龄的特殊性,幼儿园一般要实施整合性课程,这对幼儿教师要求比较高,他们必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学龄前儿童体育教学价值观,只有在这个顶层理念的引导下,才能让每个活动都有利于幼儿的发展。④我国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约为7~10岁)儿童要做出和完成各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在水平三阶段儿童要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约11~12岁)。可是却没有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应学习的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标准,这方面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