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建议
1.应逐步改变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足够活跃”的刻板印象
(1)到目前为止,幼儿园健康领域在五大领域中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当多的家长和教师均认为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十分充足,甚至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过多的身体活动容易造成儿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让幼儿从事安静的益智类活动。当今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充分重视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并积极宣传和引导家长,家园共育致力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
(2)应逐步改变“减少静坐=身体活动充足=体质健康良好”的错误认知。人们在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工作中往往认为,只要减少幼儿的久坐行为,就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然后就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殊不知久坐行为虽然减少了,有可能只是转化为低强度身体活动,加上一天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减少幼儿的久坐行为,这种简单的干预行为对于幼儿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并无太大帮助。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合理的活动时机,适当提高幼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以更好地提升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
(3)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尤其是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参照国内外诸多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推荐量的要求,至少要保证幼儿每天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本研究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身体活动时出于安全考虑,一般较少组织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高强度的体育活动。未来研究要破解难以组织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窘境”,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适宜于幼儿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课程类型与教学策略。
2.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锚定体质健康,综合把握与考量
要综合把控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性别、年龄、课程、父母教育理念等身体活动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例如,应更加关注女童的身体活动水平、肥胖和超重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其家长的体质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的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加速度计仅能测量身体活动的强度、时间、能耗等信息,不能测量身体活动的形式、内容、类型等。而活动类型、活动内容、活动环节、教师的气质类型等都有可能影响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所以有必要把活动强度、活动形式和内容等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发展。
3.为减少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人群,建议学龄前儿童室外身体活动时间应超过2h/d
同时,30min/d的室外身体活动时间可作为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