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幼儿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都不缺吃穿,供幼儿选择的食物种类变多,有些幼儿会因为大人的溺爱,造成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孩子不愿意吃,家长就跟在孩子后面喂饭,无法让幼儿锻炼自我进食,需要通过看电视或手机才能做到安静进食,而家长为了安抚孩子,常常任由这些行为。影响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最原始生态环境源于家庭。家庭对儿童自身的营养状况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乳喂养情况、家庭喂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饮食等方面。伴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幼儿在营养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婴儿在出生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母乳喂养对婴儿后期的发育有明显作用,主要有:提高抗病能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促进口腔发育,益于智力发展,预防成年疾病,幼儿的营养状况部分来源于出生后的母乳喂养。

家人对于幼儿的喂养方式及幼儿摄取营养物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喂养方式主要有独裁型喂养、无关型喂养、权威型喂养和顺应型喂养。独裁型喂养下的不良进食习惯、情绪性进食问题最严重;无关型喂养下虽然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但其主动进食能力最差。权威型喂养下外因性进食最明显。顺应型喂养下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主动进食能力最好,有助于良好饮食行为养成。

家庭好的教养方式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当的教养方式可产生幼儿饮食不规律、不良的饮食习惯。

(1)经济快速发展,众多家庭的生活条件得以明显的提高,许多家长对于幼儿越来越溺爱,特别是幼儿的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造成幼儿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导致幼儿每次吃饭时必须大人喂食才可吃饭,幼儿难以独自吃饭。

(2)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当幼儿观察到大人或其他幼儿边看视频边吃饭时,幼儿也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幼儿极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幼儿的进食时间。部分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并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经常购买现成的食物或制作简餐,并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当大人有挑食、偏食的现象时,幼儿也极易去模仿,可能会出现挑食或者偏食的行为发生。

(3)幼儿没有好好吃饭,家长以其他奖励来鼓励幼儿好好吃饭时,幼儿会觉得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最终经常奖励了才能吃饭,这种纵容的教养方式也会产生坏习惯。

(4)在幼儿初期,家长喂食的时间不规律,养成了幼儿饮食不规律的习惯,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会感觉到不习惯,出现在该吃饭的时候不饿,吃饭时间结束后,又会感到饥饿。

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相反,恰当的饮食对疾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附:健康烹调小知识

食物烹调就是达到食物安全和良好口味的同时,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让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符合人体需要,以免不利于预防肥胖和各种慢性疾病。那么,如何更多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

食物中的营养素并不都很怕热,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较耐热,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也不会受热损失,只有部分维生素和有些成分对烹调处理比较敏感。所以,并不能说烹调之后营养素就不存在了。

损失营养素的因素,主要包括加热破坏、氧化破坏、酶解破坏、溶水损失和溶油损失等几个方面。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这几种脂溶性维生素,以及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害怕氧化损失和溶油损失,在油炸、大量油煎、先炒再炖之后损失较大,在加热时发生氧化,造成营养流失。如果炒菜或加点油做汤(如番茄鸡蛋汤)会增加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物利用度,也就是增加吸收,其原理主要是这些脂溶性维生素在加食用油烹饪时会从植物细胞游离出来。但它们并不怕蒸煮烹调。

各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以及多酚类等水溶性抗氧化成分,都容易发生溶水损失。在大量水煮和焯烫的时候,这些健康成分会大量溶于水中。煮和焯的时间越长,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损失就越大。谷类食物,也就是主食,烹调损失最大的营养素是维生素B1。过度淘洗、倒掉浸泡粮食的水、油炸油煎,以及煮粥加碱,是维生素B1损失增大的主要原因。反之,在米饭中加入糙米、小米、杂豆等五谷杂粮食材,并经常吃点蒸煮的山药红薯土豆等薯类,替代部分白米饭,是增加多种B族维生素的好方法。

蔬菜类食物,烹调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维生素C和叶酸,它们既怕热、又怕氧化,还容易溶在水里损失营养。维生素B2和部分多酚类成分也容易溶水损失。除了直接生吃之外,蒸菜和急火快炒的方式损失维生素比较少,维生素C的保存率可以达到80%~90%的水平。

鱼肉类食物烹调损失最多的营养素是维生素B1。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烹调中避免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氧化,避免过度加热产生致癌物。因此,清蒸、炖煮都是好的烹调方法,不冒大量油烟的炒肉和包上锡纸并控温的烤制也可以。油炸和炭火烧烤是最不健康的烹调方法,它们不仅造成营养素损失,而且会产生大量氧化产物和致癌物。有多项研究表明,过度加热的肉类会促进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而且不利于预防肠癌。

(二)个体层面

遗传、身体活动、饮食摄入以及疾病等方面均可导致幼儿产生营养问题,不按时吃饭或挑食,可引起幼儿生长发育迟缓,食物摄入过量,可引起幼儿超重甚至肥胖等营养过剩问题,特别是幼儿在睡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时造成幼儿营养过剩。

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时,幼儿对家长的过度依赖性,导致幼儿自身不能很好地独自饮食,缺乏独立性。幼儿自身的注意力又不强,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一系列的不良习惯极易被模仿。家长有时可能会购买一些零食供幼儿食用,在主食上不愿意花心思去制作。一成不变的饮食使幼儿对主食失去兴趣,幼儿会因为零食的味道比较鲜,在就餐时间以零食代替主食。幼儿长期以零食为主,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挑食在幼儿的饮食中是比较突出的不良饮食习惯,对于幼儿身体健康表现出不同的损害,如不爱吃海鲜类食品的幼儿会造成碘的缺乏,碘的缺乏会产生甲状腺肿疾病,当摄入过多的碘时,会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不爱吃水果、蔬菜的幼儿,会产生维生素的缺乏,影响身体健康。

(三)幼儿园层面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园的建筑特色对于幼儿的饮食有一定的关联性,鲜明的环境有助于幼儿产生对食物的兴趣,经济能力有限的幼儿园可能不注重幼儿饮食环境周围的饮食文化建设。部分幼儿园可能为了节约成本,为了利润,选取的菜品比较单调,营养不够全面,食材的新鲜程度可能无法得以保障,影响幼儿的食欲,造成幼儿营养不均衡,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幼儿日常的教育课程中可能没有涉及饮食文化的教育,对于幼儿的教育启蒙不够全面性,幼儿园教师平时可能不会注重对幼儿饮食方面的引导与纠正,最终导致幼儿错误的不良饮食习惯没有得到纠正。

(四)社会层面

不同地区由于饮食文化、教育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均可以影响幼儿的营养状况,除了地域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幼儿饮食。现在各种零食广告商为了扩大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给幼儿,给幼儿开启了一个满是零食的大门,有些影视作品中也会呈现出吃零食的画面,甚至通过明星代言来宣传零食,使得幼儿产生对零食的好奇感,进而催促家长去购买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