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缔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还值得我们骄傲。在文学上,各族人民都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剧作家,而元朝尤为突出。世代居留祖国大西北的各族人民中如贯云石、马祖常、萨都剌都是一代佼佼不凡的人物,他们创作出来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作品,丰富而充实了祖国文学遗产的宝库。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世为雍古特部,徙居临洮之狄道(今属甘肃),后又迁靖(净)州天山(今属内蒙古)。高祖锡里吉思,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因官名中有马字,因号马氏。曾祖月合乃从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父润,任漳州同知,徙家于光州定城(今河南潢川)。延祐二年(1315)廷试第二,官翰林文字,后升监察御史。为人正直,以弹劾首相铁木迭儿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开平县尹。后铁木迭儿死,得复官,历任翰林待制、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至正元年卒,终年六十,著有《石田文集》十六卷。《元史·马祖常传》说:祖常“尤致力于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他和姚遂、元明善等为文取法先秦两汉,诗学汉魏盛唐,扫除宋金末年南北文士习气,诗风清壮,“后生慕效之,文章为之一变。”当时他就享有盛名。
马祖常游历过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些地区,足迹所到有今甘肃、宁夏、内蒙、河北、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对这些地方的民情风俗、山川景物颇为熟悉。他的诗作的题材和主题,较多的反映了两个方面。一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一为官吏对人民的压迫敲榨。前者如《壮游八十韵》、《河湟书事》、《丁卯上京四绝》、《上京翰苑书怀》、《河西歌效长吉体》、《灵州》、《闽浙之交三首》等,后者有《宿迁县》、《缫丝行》、《踏水车行》、《录囚大兴府公厅书事》、《六月七日至昌平赋养马户》、《室妇叹》等。这些诗歌赞扬了祖国人民的勤劳淳朴的可爱,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灵魂的丑恶。《灵州》诗说:
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余。
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
清朝重农谷,稍稍把犁锄。
灵州,元代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为少数民族居留地,“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正是当年灵州地区人民的粗豪生活习俗的写照。这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另一首《河西歌效长吉体》说得更清晰,简直是一幅风俗画:
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
紫驼载锦凉州西,换得黄金铸马蹄。
沙羊冰脂蜜脾白,个中饮酒声澌澌。
穿着红霞般的服装的少女,招赘僧侣作丈夫,习俗已经异样,“黄金铸马蹄”,何等豪富,而“饮酒声澌澌”又是表现得十分粗犷。作者对这种生活极其赞赏。如果配上“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树春雨树青青。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一幅自然景色、北国风光多么使人迷恋。但是南方却与此全不同,《闽浙之交三首》中说:
石墙遮竹松围屋,时有丹禽哺子归。
闽女唱歌来漂苎,素馨花插髻丫双。
这里表现的是风物秀丽和女性柔情,虽然同样是天真活泼,但是人物性格和自然环境却全然不同。
但马祖常的诗,更加感动人的是那些同情民生疾苦,揭露官吏凶残的作品。有一首《马户》诗说:
日午吹烟起,人家半是农。
卖田当保马,无褐过三冬。
马户是靠替公家养马为生的,要保证把马养得又肥又壮。大都是作为边疆交通用的。在《六月七日至昌平赋养马户》诗中,马祖常描写一个养马户的寡妇,卖尽了田地房屋,衣不蔽体,食不充饥,“塞下藜苋小,空釜煮水泣。”马养得不壮,还要受到官吏的鞭挞,多么沉重的压迫。元代中叶以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严重而普遍的,北方边境如此,南方又何曾异样。有一首《宿迁县》诗说:
河伯朝宗日,黄尘出岸高。
蛟龙分窟穴,舟楫用波涛。
使者修堤急,田甿弃屋逃。
无钱谁贳汝?岁晚更嗷嗷。
在天灾人祸的折磨中,农民四处逃亡,嗷嗷求食的悲惨景象,这就是当时历史的真实。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不是的。《石田山居》说得对,那些“贾客还沽酒,王孙自饱餐”,他们酒肉醉饱,是不会挨饥受冻的。不仅不受饥冻,而且象《湖北驿中偶成》所说:“罗衣熏香钱满箧,身是扬州贩盐客。明年载米入长安,妻封县君身有官。”元代政府规定,纳粟可以买官,而且封赠及妻子,所谓“妻封县君身有官。”苦只是苦了老百姓。《踏水车行》说:
松槽长长栎木轴,龙骨翻翻声陆续。
老父踏车足生茧,日中无饭倚车哭。
……
识字农夫年四十,欲踏车脚脚失力。
宛转长谣陇亩间,谁能听此无凄恻。
又《缫丝行》说:
缫车轧伊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
黄丝白丝光縰縰,老蚕成蛹啖儿饥。
……
秋寒无衣霜冽肤,鸣机织素将何须?
翁叟喃喃骂未竟,当门叫呼迎县令。
奴横索马鞭丝,妇姑房中拆纑经。
这里所写的是农夫农妇的困苦生活,被奴役和被损害者的生活。真如作者所说:“谁能听此无凄恻。”自然,那些大商人大官僚听到是不凄恻的。有首《绝句》说:
西江画舸贩盐郎,白纻轻衫两袖长。
不肯一钱遗贫士,却拚双玉买歌娼。
大商人连穷困的知识分子都不肯救济,还谈得上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吗?那是妄想。正如他《送胡古愚还越》所说:“客子布衣风又急,世间无用是才名。”马祖常年近四十始获一官半职,而随后又被排挤而降职,他《赠刘时中》诗说:
江海归来气尚豪,立谈便合拥旌旄,
青衿令子箕裘美,白发贤妻井臼劳,
才大岂能期世用,数奇还不救名高。
公卿知己吹嘘易,笑我官曹似马曹。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也不公平的。不仅大商人大官僚和贫苦农民不能公平,就是地主阶级内部也不公平的。这点马祖常深深体会到,而且他大声歌唱了这些不平的事。
一般说来,马祖常的诗是抒情的,语言晓畅明白,意境清晰而不朦胧含混,有些抒情而兼叙事,也可以说是叙事诗。这些叙事诗大抵采用对比的手法,把社会中的贫富贵贱,善善恶恶,两相对照,是是非非,一目了然。形象饱满生动而明朗。象老农的辛苦,贫妇的凄凉,富商大贾的花天酒地,贵族公子的纵情放浪,莫不逼真如画,一一如在目前。可敬可爱,可憎可恨,社会的不平事,心中的不平感,起伏交替,融而为一。正如马祖常所说,世界就象御沟的流水,“流入宫墙才一尺,便分天上与人间。”
此外马祖常有些诗刻画世态人情也十分深刻。他在《过故相宅》中说:
瓦坠当檐燕不来,白头老妾卖花栽。
旧时小吏今身贵,羞近门西上马台。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必明说,着一“羞”字,就全盘托出,至于燕子不来,无非是说燕子也和人一样,感到“羞”而已。他有一首《诮燕》诗说:
风雨池塘斗颉颃,春来秋去一生忙。
世间多少宽闲境,辛苦营巢傍屋梁。
趋炎附势,人和燕子都一样,人不来是因为身分改变,燕子不来则由于门庭冷落,这等地方都勾引起马祖常心中不平,不平的心胸抨击不平的社会现实,读起来就更亲切更加感动人。
马祖常总是带着“平生无饱饭,抵死只忧时”的心情,写诗作文。他除写诗外,还写了不少散文。他的散文简洁新奇,条理明晰。《记河外事》全篇采用答问体,首先由计吏讲述,听讲者接着就提问,然后计吏回答,文字简短。全篇主旨在揭明“菽日益贵,民日益病,而有司赋之日益急也。”指出当时马政之弊。所谓“百姓无糠籺救旦夕命”,而“马食岁征”,“算民之口而廪食之。”这是元朝游牧习气未除,保马不保人,拿来和他的诗《马户》对照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元明善曾说马祖常的散文,“修辞几于古矣,然于质实则过之,于藻丽则乏矣。”这话讲得很对。马祖常的诗文,力求做到质实,文字朴素叫质,内容有经世意图叫实。他的《河外记事》就是这方面努力的。此外象一些游记也如此。他的《小石山记》多半是叙述,很少描写。最后说:“世或欲捷淇竹以塞河决,铄五色以补天漏,则予斯石也,其能无尺寸之功欤?”这里也是质而不华,实而不空的。马祖常有篇《息甿传》,写的是息州(今河南息县)有个农民“善播种事,致殷厥家。”要替儿子找个媳妇,受了媒婆的骗的故事,很象一篇传奇小说。但一样是细节描写少,最后说:“彼舅姑者,摈良媒不听信,聋于他媒氏,纳陋妇,终致貌行不可掩,积怨交恶,稔祸室家,宜乎世之出妇也多矣。”从鉴戒出发,带有一种教训口气。
总之,马祖常和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赵孟頫、袁桷、虞集等并驾齐驱,而马祖常的诗被认为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有人说:“西夏氏之诗,振始于石田。”决非溢美。
新疆大学周绍祖同志和新疆师范大学王佑夫同志把马祖常的诗选为一集,并加注释,让祖国这份文学遗产发扬光大,自然这不仅满足了广大西北各民族人民的心愿,也值得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愿诗人笔下的不平事在人间永远绝迹。
范宁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