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①

书事

伏蒲论事屡逢诃,白发而今更奈何!好去仙山寻种杏,敢期帝里要鸣珂。囊中旧笏书青竹,箧里新袍称紫荷。百亩湖田三亩宅,南天春雨白鸥多。

①这首诗当写于诗人迟暮之年,诗中流露出了自甘恬淡、退隐归田的思想,同时透露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伏蒲论事屡逢诃”,也是对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官吏的真实写照。

②伏蒲:趴在蒲席上。据《汉书》记载,汉元帝拟废太子,史丹闯入他的卧室,“伏蒲”规劝。因此,后用“伏蒲”来比喻臣子对皇帝力尽忠言。逢诃:遭到训斥。诃,同“呵”,大声喝叱。

③好去:本是安慰行人的话,保重的意思。这里表示愿望,高兴前往。种杏:即种杏田。见前《石田山居》诗注㉞。

④敢:岂敢的意思。帝里:帝都,即京城。鸣珂:马笼头上发出的响声,这里借指官阶显赫。珂,马笼头上的装饰品。以上两句是说,我很乐意到仙山上找一块地方住下来,哪里还希望在京城做大官!

⑤囊:此指盛笏的袋子。笏(hù户):古代朝会时所执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有事写在上面,以备遗忘。先前自天子至士皆执笏,后来只有品官才拿它,清代废除。

⑥紫荷:古代高级官吏朝服外负于左肩上的袋子。以上两句回忆从前在朝历任阶官,意思是说,袋子里装的青竹板是以前上朝时所持的笏板,箱子里装的新袍是称作紫荷的官袍。

上京翰苑书怀(三首选一)

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林春雨树青青。土房通火为长炕,毡屋疏凉启小棂。六月椒香驼贡乳,九秋雷隐菌收钉。谁知重见鳌峰客,飒飒临风鬓已星

①上京:即上都,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翰苑:翰林院。马祖常曾先后任翰林文字、翰林侍制、翰林直学士等职。这首诗描写了元代上都地区独特的风光、风俗和物产,并抒发了作者重到上都翰林院的感慨。

②白翎:即白翎雀,又名百灵鸟,生长于北方,不畏严寒。陶宗仪《辍耕录》:“孙云峤先生云:‘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世皇(忽必烈)命伶人硕得闾制曲以名之。’”

③毡屋:即今“蒙古包”。疏凉:通风。棂(líng灵):窗户上的格子,此指毡房的通风小窗。

④椒:地椒,一种香料,牲口吃后可多产乳。这句说,六月时节,地椒飘香,正是骆驼产乳旺季。

⑤九秋:秋季。秋季三个月九十天,所以古代诗文中常将秋天称“九秋”。雷隐:指雨多。隐,即隐隐,象声词。菌:蘑菇。这句是说,上都秋天多雨,盛产蘑菇。

⑥重见(xiàn现):指作者再次入翰林院供职。鳌峰客:作者自指。鳌峰,即鳌头。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雕有大鳌,翰林学士等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故入翰林院称为上鳌头。马祖常曾供职翰林院,故自称“鳌峰客”。

⑦飒飒:风声。星:此指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