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冯梦龙作品中的大运河和漕运
马亚中
摘 要:本文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冯梦龙作品中的河漕内容进行了诠述,阐发了冯梦龙对于河漕治理的认识,展现了冯梦龙作品中的河漕世相以及河漕经济的诸多侧面,反映出大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冯梦龙 大运河 漕运 世相 经济
苏州是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曾经是落后的泽国。水既能造成洪涝之灾,毁灭生命财富,又能滋养农作物,便利交通,造福百姓。自隋代贯通大运河以来,苏州的水利资源就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依赖于水利之宜的稻作和蚕桑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稻作比北方的旱作植物有更高、更稳定的产量,是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保障,而蚕桑和之后的棉花种植不仅能保障穿衣之需,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苏州就是因为是全国稻米和桑棉的主要生产基地而成为国家的财富渊薮的。
大运河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江南的粮食和布帛输送到帝国的心脏,滋养整个国家机器,维持统治的稳定。与此同时,大运河的巨大交通之利,也是推动、促进经济贸易的重要力量,大运河沿岸的许多重要交通节点都迅速发展繁荣起来,成为著名的城市和乡镇,而苏州就是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苏州在唐代得益于大运河的贯通而迅速崛起,成为江南第一雄州。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白居易任职苏州刺史,其时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已经由盛而衰,北方时有兵叛战乱,而在诗人的笔下,苏州依然繁荣安定。其《登阊门闲望》诗云:“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1]另一首《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又云:“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2]而他在《苏州刺史谢上表》更直白:“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3]另据唐末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当时苏州两税及茶盐酒等钱692885贯,居江南诸州前列。甚至到了晚唐,唐王朝行将就木,但在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里依然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4]一船船丝绸商品仍然沿着运河运销各地。苏州自从在唐代成为雄州以后,在其后的年代基本上一直走着上升曲线,到了明清时期,更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由此可见大运河对于苏州的发展影响极大。
而话本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形成也与大运河有着莫大关系。漕运交通需要大量人力,当船只靠岸停泊时,码头就会热闹起来,船工运夫,牙贩走卒,各色人等聚集成市,于是就有一种叫作“河市乐”[5]的伎艺表演脱颖而出。在“河市乐”表演中,既有“说话人”,也有“说诨话”之类的表演,在之后形成的勾栏瓦舍中就完善成了“说话”艺术,而话本小说也就得以产生。
晚明的冯梦龙成长于运河之乡,是由运河水滋养培育起来的一代文学大家。大运河文化不仅使他形成了平民通俗文学的审美取向,而且构成了他作品的重要背景和自然人文生态。本文将通过冯梦龙作品所传递的运河信息来解读和认识大运河的种种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