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后人对“三言”中的一些篇目进行加工改编时,有时还会有“衍生”产品,或者说是文学艺术形式的“移位”。这些经过“移位”或者说“创新”的“衍生”产品,甚至比原作品更有知名度,更具文学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杜十娘”的作品。
《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三十二卷),原是明人拟话本。讲的是明万历年间,京师有个名妓叫杜十娘,她一心想要赎身从良,要“从良”,当然要先有个“良人”托付终身,于是她一直暗中留心,最后看中了一个叫李甲的太学生。赎身成功后,姐妹们纷纷给十娘送去礼物和盘缠,这些礼物里有一个百宝箱,是十娘自己积攒的一笔巨资,是她为将来生活做的准备,藏在姐妹那里的。可李甲不知道,他虽然对杜十娘也是真心爱恋,却又生性软弱、自私,他担心娶个妓女会让父亲生气,被世人嘲笑,还心疼在妓院里花费出去的银子,一路踌躇,不敢回家。恰巧,路上偶遇一个叫孙富的富家子弟,孙富被十娘的美貌迷住了,就假意请李甲喝酒,劝诱李甲把十娘卖给他。李甲本来就有点后悔带十娘回家,于是立刻同意了。杜十娘得知自己想要托付终身的良人一转身就出卖了她,万念俱灰,她打扮得艳丽逼人,当众打开百宝箱,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一把一把拿出箱子里价值连城的珠宝往江里扔,在怒骂了孙富和李甲后,抱着百宝箱投江而死。
杜十娘故事是“一以贯之”的,内容情节几百年来都未见多大改动,结局也始终是负心汉李甲人财两空,杜十娘怒沉百宝,自己也投身江水之中。拟话本《杜十娘》通过多种艺术形态的生发,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它已被改编成歌剧、电影,在国内外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我国的许多戏曲剧种都曾改编搬演,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京剧、越剧等。
这里,特别要讲讲弹词开篇[5]《杜十娘》。此弹词开篇在20世纪30年代就风靡书坛,唱词简洁、典雅,成为苏州评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弹词开篇《杜十娘》取材于冯梦龙小说,但在创作过程中又有了不少改变和“移位”。例如,在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故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出场的主要人物,除杜十娘是北京教坊司院的名姬外,李甲、李甲好友柳遇春,都是浙江绍兴府人,孙富是徽州新安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除北京外,还有就是扬州市的瓜洲渡口。尽管从总体上说,故事的发生地在南北大运河沿线,杜十娘计议随李甲回江南,也提到“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浮寓吴、越间”,间接写到苏州,但冯梦龙小说中并没有关于杜十娘与苏州关系的直接描写。但是在江南,尤其在苏州,许多人则认为杜十娘故事应当发生在苏州,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除了美丽温婉的杜十娘“外柔内刚”的性格很像“吴娃”,故事中反映的社会风情几乎就是明代苏州市井生活的“实况录像”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就是《杜十娘》的开篇弹词是苏州人朱恶紫创作的。朱恶紫(1910—1991),苏州相城区黄埭人,20世纪20年代末就学于上海文艺学院,后转学到无锡国专,通过苏州作家范烟桥结识了弹词艺人兼作家朱兰庵、朱菊庵,开始学写评弹作品,开篇《杜十娘》就是他于1929年撰写的。《杜十娘》唱词婉转优雅,原本就是绝配吴侬软语的: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
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
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
在青楼识得个李公子,啮臂三生要学孟梁。
她自赎身躯离火坑,双双月下渡长江。
那十娘偶而把清歌发,呖呖莺声别有腔。
哪晓隔舟儿听得魂无主,可恨那登徒使计要拆鸳鸯。
那李郎本是个贪财客,辜负佳人一片好心肠,说什么让与他人也不妨。
杜十娘,恨满腔,可恨终身误托薄情郎。
说郎君啊,吾只恨当初无主见,原来你是假心肠一片待红妆。
可知十娘也有金银宝,百宝原来有百宝箱。
我今朝当了你郎君的面,把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价值连城异寻常,何妨一起赴汪洋。
青楼女子遭欺辱,她一片浪花入渺茫,悔煞李生薄情郎。[6]
《杜十娘》最初由朱菊庵首唱,后来由蒋月泉用旋律悠扬、韵味醇厚的“蒋调”演唱,整支开篇唱得声情并茂,婉转动人,从此红遍书坛,经久不衰。20世纪90年代,评弹艺术家邢晏芝另辟蹊径,又谱唱《杜十娘》,表叙的词句用“蒋调”男声齐唱,而关于杜十娘的词句则用“余调”演唱,为《杜十娘》增添了又一别有情味的版本。实际上,苏州弹词开篇《杜十娘》已成为苏州评弹乃至江南戏曲的“最经典”作品,凡是江南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或未听过苏州弹词开篇《杜十娘》的。20世纪50年代,《杜十娘》又经平襟亚改编为长篇弹词,成为苏州评弹中的经典作品。
今天,当我们在苏州园林中鉴赏神秘的花街铺地,而发现仙鹤、灵芝、花鹿合于一方鹅卵石铺就的花街之中时,当我们漫步在大街小巷,耳畔传来悠扬的唱词“窈窕风流杜十娘”时,当我们在欣赏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特别是《十五贯》时,我们一定不会忘冯梦龙当初的功勋,也一定会深切地感受到,冯梦龙“三言”中的许多篇章,不但与大运河共生共荣,而且与时俱进,为大运河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继续做出贡献。
(作者为文化学者)
【注释】
[1]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警世通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63页。
[2]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叙1-2页。
[3]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5-76页。
[4]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
[5]所谓弹词开篇,就是在弹词(俗称小书)演员正式演出之前,先行唱来的一段曲子。评话(俗称大书)是没有开篇的。开篇的内容,一般和正式开讲的内容并无关系,但它作用很大:一是弹词开讲前的提示,是对陆续入席的听众,先飨以一段美妙动听的唱词;二是可用于烘托场内气氛,演员也可借此试下嗓子,也有试下弦子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听众的一种礼貌与致敬。开篇独立成篇,雅俗共赏,特别是苏州的弹词开篇,不仅语言讲究,音韵柔美,字字雕琢,力求尽善尽美,而且用三弦或琵琶伴奏,曲调优美。
[6]《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俗文学集2》,上海:上海书店,2012年,第552-5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