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治寿“三无”理念及其实践
2025年09月26日
冯梦龙治寿“三无”理念及其实践
郑万江
摘 要:冯梦龙在担任寿宁知县期间,根据寿宁的县情特点提出了地方治理的“三无”理念。本文结合冯梦龙著述和其宦寿经历,解读“三无”理念的社会背景、含义和实施效果,以期为当今社会治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冯梦龙 县治 寿宁 借鉴与启示
冯梦龙在明崇祯七至十一年(1634—1638)担任寿宁知县期间,根据寿宁“岭峻溪深,民贫俗俭”的县情特点,在《寿宁待志·官司》中提出了治理寿宁的“三无”理念:“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意思是,加强防御交通要冲,可以使寇盗进不来;宽缓官府征派的赋役,可以使老百姓不受饥饿;简省诉讼文书(用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可以使老百姓不打官司。
这一治县理念包含三个范畴与三个层次。“险其走集,可使无寇”着眼社会安全,相当于如今的“平安建设”范畴,属于县域治理的低层次;“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着眼百姓温饱,相当于如今的“脱贫攻坚”范畴,是县域治理的中层次;“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着眼社会和谐,相当于如今的“法治建设”范畴,是县域治理的高层次。这三个范畴、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密切联系,既包含了举措、路径,也包含了可行性、目标,涵盖了县域治理的主要方面,相当系统完整。具体来说,“险”“宽”“省”是治理举措,“走集”“赋役”“谳牍”是治理路径,“可使”是治理可行性,“无寇”“无饥”“无讼”是治理目标。只有“三无”目标实现了,才可以真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一步实现“郡县治,天下安”。所以,“三无”理念十分重要,统领、指导了冯梦龙四年治寿的实践。
那么,冯梦龙“三无”理念是基于什么情况提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呢?以下试加以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