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庙会与庙市

(三)庙会与庙市

白蛇传故事中有很多情节都发生在庙会之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就明写了苏州的庙会两次、镇江的庙会一次,暗写了杭州的庙会一次。苏州的两次庙会分别是二月半看卧佛及四月初八释迦佛的生辰,镇江的庙会是七月初七英烈龙王生日,杭州庙会也是释迦佛的生日。

白蛇传故事中对庙会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当时江南的庙会有三大特点。首先,江南的寺庙多在城市繁华的商业区。明代苏州的寺观就多在交通要道以及从阊门到胥门一带的商业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苏州两次庙会均在承天寺举行,承天寺位于苏州城的中北部,《雷峰塔》传奇中苏州的两次庙会发生在虎丘,离苏州的核心商业区域阊门一带并不远。镇江的庙会在金山寺,毗邻长江,其周围自古以来便商业繁盛。其次,这里庙会活动非常频繁。故事中的三次庙会分别在二月、四月、七月间,每次庙会还会持续几天,频率不低。最后,这些庙会往往又会伴随着一些商业行为。小说中提到许宣在苏州第一次逛庙会时就有一云游先生“坐在寺前卖药”[28],这可视为一种带有商业性质的宗教行为。《雷峰塔》传奇中还写了庙会中有戏法表演。

庙会型的集市也叫庙市,这种市场既有宗教性,也有非宗教性。江南市镇上的寺观常常地处发达的商业区,有不少寺观靠近水路,如苏州的虎丘、镇江的金山寺等,都可以坐船直接到达。将故事背景设在苏州的《吴江雪》中,男女主人公江潮和吴媛就是坐船去支硎山的观世音大士殿进香的[29]。“三言”和《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中江南的寺观也多在河湖之滨。

寺观靠近水路,方便游客、信徒前往,也利于商贩运输庙会上所要售卖的商品,于是便形成了热闹的庙市。寺观中的僧徒受到繁华生活的诱惑,不免会对寺庙生活感到寂寞,向往享受世俗的生活,因此僧道们也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因为有檀越,与外界的世俗生活有着很多的接触,于是僧人们渐渐开始治生求利。明代的吴江便有记载“凡僧寺各有房分,每房占定邑人户若干,谓之门徒,凡修斋作福之类,他僧不得而预焉。私请私赴者,僧必兴讼。遇岁时节序,则印经咒,书其祖先姓名,送与烧化。其家则酬以斋粮,自一斗以至一二石为率,贫者则杂辏柴薪豆麦之类与之”[30]。这些僧人垄断了民间的佛事,还会去民间打秋风,要斋粮,和世俗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在苏州著名的虎丘寺,“其师澄公洎二三僧徒,日为治生计。而苏俗缁流,市酤以为常。师不得已,偕众之海虞市井,不二价,远近归之,息颇赢”[31]。这些便是当时苏州寺庙里僧人发家的例子。

僧人们也会借庙会向社会各界募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苏州释迦佛生辰时,“街市上人抬着柏亭浴佛,家家布施”。镇江英烈龙王生日时,和尚“将着一个募缘簿子道:‘……伏望官人到寺烧香,布施些香钱!’”[32]寺院道观从这些募酬中获利不少。江南庙会频繁,但每次募酬都会非常顺利,说到底还是这里强大的经济能力所决定的。这里的百姓之所以会积极地支持庙会,也是因为庙会的存在促进了非宗教性的商业发展,让更多的商贩从中获利。

举行庙市的时候,往往商贾云集、人流如织。“虎丘游船,有市有会。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三节会,春为牡丹市,秋为木犀市,夏为乘凉市。一岁之中,惟龙船市妇女出游为最盛,船价亦增数倍。”[33]虎丘每次有庙会的时候,都会有船家聚集在虎丘周围,靠摆渡挣钱。张岱也记载过杭州的庙市:“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儿嬉具之类,无不集。”[34]东岳诞辰时,在震泽“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又有买卖赶趁,茶、饼、果、梨,装塑傀儡,走兽、飞禽,饧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儿曹,所在成市”[35],大多是一些受妇女儿童喜爱的商品。

诚如顾颉刚所说:“赛会是南方好,因为他们的文化发达,搬得出许多花样,而且会得斗心思,一个地方有了几个赛会,就要争奇赌胜,竭尽他们的浮华的力量。”[36]这种庙会商业对于手工业者以及农民这些临时商贩来说,往往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庙会所带来的庙市是江南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越来越有商业气息,宗教内容日渐减少。江南这些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庙会,是江南商业市场多样性与市场机制完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