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实用,倡导智性生活
一代代运河人传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明。正是在这种奋斗和创造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虚无缥缈。新兴的市民阶层认为,人活在世上最首要也最实用的是“智”,即与人交往的谋略,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经验。以往被看轻、被贬斥的,认为是低级的实用之技和生活经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结智慧经验的作品也应运而生。生活在运河边上的冯梦龙十分关注这种“智”,并把这种“智”汇总在书中,《智囊》就是其中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冯梦龙在《智囊》自序中说:“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4]他站在总结“古今成败得失”原因的高度来编辑这本书,注重实用,受到士子们的欢迎。同时,他的那些供市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戏曲、民歌、笑话等接地气之作,拥有很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冯梦龙也因此成为一位收入不菲的编辑出版家。冯梦龙在《杂智部总叙》中说:“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或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5]点明了这些杂智故事的认识价值。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机妙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在《闺智》一部中,冯梦龙还记叙了许多有才智、有勇谋、有远见卓识的妇女,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冯梦龙还把市民“智”取向表达在“清官情结”中。“清官情结”是市民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冯梦龙笔下的清官是机智的化身。“三言”中有大量描写清官维护正义、对弱者爱护的小说。例如,《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主要讲述了陈御史细心追究,通过自己的耐心观察与过人智慧取得案件的关键证据,巧妙还原事实真相,伸张正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