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对日本近代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二、冯梦龙对日本近代中后期文学的影响

日本学术界通常把明治元年(1868)到现在的这段文学史,称为近代文学。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西方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渗透和影响。经过前近代漫长的锁国政策封锁下的日本岛国,用极短的时间走向欧美各国,并与欧美为伍,这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也在文学上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首先,“文学”(literature)这一概念从儒家思想中走出,指向语言艺术的总称,原来处于儒家思想正统之外的边缘化的小说如今成了文学的主流。一方面,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政治小说开始流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读者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比如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又比如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言文一致运动。所谓“言文一致”,是指由二叶亭四迷(ふたばていしめい,1864—1909)等作家提出的文学改良运动。为了启蒙国民,叶亭四迷等人主张用一般人都能明白和使用的语言,尤其是口语化的表达来创作文学作品,让国民都能通过文学作品获得教育。这一运动使得口语文体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唯一文体。坪内逍遥(ぼうちしょうよう,1859—1935)撰写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是在明治时期小说改良运动中诞生的,虽然该著作反对小说劝善惩恶,但从理论上明确提升了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艺术,并且把小说置于其他文体之上,认为小说要写出人情世态。另外,明治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娱乐消费的需求相比于前近代而言要更进一步。这些文学运动和经济背景都使得冯梦龙的小说持续着其在日本文坛上的影响。在此仅就日本近代第一位女性职业作家樋口一叶(ひぐちいちよう,1872—1896)(以下简称“樋口”)和大正时代新思潮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1892—1927)(以下简称“芥川”)与冯梦龙作品的关系略作论述。

樋口的小说有着散文的优美和抒情,她善于写少男少女淡淡的爱恋故事,也善于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写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和面对逆境坚强生存的精神,小说中常有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樋口的小说《晓月夜》和《浊江》受到冯梦龙小说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30],在此需要补充的是樋口对中国白话小说的接受,这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和阅读生涯看出来。樋口成长的时期,正是上述前近代日本文学通俗小说流行的时期,所以她广泛地涉猎了中日的通俗作品,她祖父的藏书中就有《老子经》《本朝神社》《剪灯余话》等书籍[31],而她本人也阅读大量了前近代文学中的读本小说等作品,冯梦龙的作品通过二次传播,影响了樋口。此外,在人生经历和价值观上,樋口与冯梦龙也有一致之处,如向往美好的爱情却情路受挫,作品中常表达重情重义的思想,视金钱如尘芥,看利禄如浮云等。樋口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这样的人生观[32],冯梦龙的“三言”等作品中,也常有轻财重德的思想倾向。樋口曾与《东京朝日新闻》的专栏作家半井桃水相恋相爱,最终选择离开,从此独自生活,独自思念,独自在红尘中、在文字里追忆。而在冯梦龙与侯慧卿的爱情故事中,也能找到同样的爱、伤痛和思念。

樋口自从父亲则义辞世后,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于是樋口尝试着写小说谋生,而写书、编书和印书不仅是冯梦龙的爱好,也是他的谋生手段[33],二者的小说创作同样有迎合市场阅读需求的目的。

樋口经过前近代文学的二次传播而受到冯梦龙的影响,同样的,被誉为“代表一个时代”的芥川也是如此。

芥川出身于东京大学,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一直致力于冯梦龙研究的东京大学教授大木康曾说,他和他的老师尾上兼英,还有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盐谷温,都研究冯梦龙,“因此可以说,我们东京大学一直有着研究冯梦龙的传统”[34]。芥川在东京大学,以小说创作的方式和东京大学研究冯梦龙的传统遥相呼应。

在日本的近代文学史上,新思潮派因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生编印的同人杂志《新思潮》而得名,代表者除了芥川之外,还有菊池宽、久米正雄、山本有三和丰岛与志雄。新思潮派主张理性而细致地描写社会黑暗的一面,写出人情世态。冯梦龙的通俗文学也与新思潮派的理论主张吻合,冯梦龙的作品常常写出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写出人间百态,给人以警戒,给人以启示。

说起芥川,人们很容易想起他写过《杜子春》,这是他根据唐传奇《杜子春》创作的,事实上,冯梦龙也写过的《杜子春》。国内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除了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成果之外,王虹在《中日比较文学研究》[35]里探讨了唐传奇与芥川的《杜子春》之间的关系。还有张泓的论文《论中日小说对杜子春的不同演绎》,该文指出冯梦龙和芥川虽然都改编了唐传奇《杜子春》,但是由于二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理念,创作出了不同的作品,冯梦龙把故事改编为“得道成仙的故事”,芥川则改编成“表现母爱的故事”[36]。日本文学界把芥川的《杜子春》视为童话[37],可能也与其母爱主题有关。

笔者认为,从唐传奇《杜子春》到冯梦龙再到芥川,《杜子春》不仅在主题上,而且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成熟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冯梦龙的《杜子春》比唐传奇更成熟,从创作方法上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在唐传奇中,杜子春的形象比较单薄,而冯梦龙笔下的杜子春要丰满生动许多,尤其是其心理活动丰富而细腻,冯梦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杜子春三入长安的心路历程。唐传奇只是简单地说杜子春第一次在长安得到老人赠予的钱财时,“既富,荡心复炽”[38]。冯梦龙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杜子春初遇老者,被许诺赠予钱财后,“回到家中去睡,却又想到(中略)想了一会,笑道(中略)子春被这三万银子在肚里打搅,整整一夜不曾得睡”[39]。其次,唐传奇一开始没有写杜子春妻子之事,杜子春在地狱接受审问时才突然说道“因执其妻来”,“奉事十余年矣”[40],颇有突兀之感。冯氏《杜子春》则前有铺垫,中有叙述,后有呼应,可见其在小说创作上的突破。第三,唐传奇讲故事,把十几年的事情写得仿佛一日间事,而冯氏则恰恰相反,把本来是短短一夜之事写成仿佛十几年间的事,把叙述节奏放慢、拉长,更突出杜子春及其妻子从疑惧到半信半疑,最后完全相信的心理变化,同时写出了世态炎凉,也强调了富贵如浮云,不如修仙得道的观点。

芥川的《杜子春》略去了随老者铁冠子上山修仙前散财济贫的情节,并且把修仙的地点改为峨眉山。芥川在小说中传达了这样的道理:对于凡人来说,相对于成为富翁和修仙得道而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更重要,更应该珍惜。铁冠子对杜子春说,如果杜子春在炼狱里看到自己的父母受苦而不吭声的话,他就会立刻要了他的命。看到杜子春为父母之爱放弃了成仙,也淡泊了对金钱的欲望,铁冠子颇为欣慰。最后,杜子春在泰山南麓过上了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芥川的《杜子春》在人物形象、心理描写、情节构思方面都与冯梦龙有相同之处,其艺术创作手法也与冯氏一样,娴熟自如。

从《杜子春》和其他作品来看,芥川与冯氏在艺术创作上的相同点还有以下几处:小说中写了人情世态,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予讽刺;常引用历史故事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小说中蕴含道德说理,也有宗教的思想在其中。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不再一一举例分析。芥川曾来冯氏的故乡苏州,还有上海、杭州等地旅行,在来中国之前,他阅读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等[41],他的小说也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除《杜子春》之外,有不少作品直接取材于中国文学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