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冯梦龙大运河文学的梳理和解读

一、大运河与冯梦龙大运河文学的梳理和解读

从小生长在运河之畔、深受运河文化浸染的冯梦龙,笔下反映运河风景、民俗、故事的篇章也精彩纷呈。如果把“三言”所反映的运河商贸活动放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加以系统梳理与解读,可以对运河及其沿岸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进行全面探索和研究,也可对今日苏州的大运河文化建设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

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国家的政治中心北移,南粮北运重启,作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成为最理想的纵向漕运线路。作为一条连通南北社会生活的交通要道,大运河又留下了历代官宦诗人、赴考举子及赴任省亲者、访友寻胜者,舟行运河南来北往的众多故事。很多重要的经济活动、政治事件和军事行动都发生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冯梦龙出生、成长在苏州,除了四十余岁曾赴麻城讲学,晚年去寿宁当知县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运河名城苏州度过,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经由运河来苏州的人,谙熟许许多多的风土人情和掌故传说。这为其创作反映运河文化的“三言”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运河文化孕育了“三言”中的大运河小说。

首先,大运河为冯梦龙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苏州地处大运河沿岸,交通便捷,交往频繁,转运贸易发达,人口流动性很大,商品经济水平领先全国。冯梦龙深受运河城市及运河文化熏陶,能便利地接触到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物和事情。参加中国大运河申遗并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35个城市,其中北京、天津、济宁、宿州、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城市,加上前几年才从淮安分出来的宿迁,在冯梦龙20篇明代运河小说中都被提及,达到16个城市。大运河纵贯中国南北,尤其是江南运河和淮扬运河沿岸,各类码头、船闸、桥梁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街区、水乡村镇及民俗风情、掌故传说等,给冯梦龙的大运河小说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运河成为冯梦龙讲述故事、描画人物的最佳场所。运河故事中的徽商、苏商、晋商常常奔波于运河之上,而官员从北京直接去往任所或回家探亲后再去任所,也大多选择水路。《警世通言》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鲜于同在北京去浙江台州任知府,就是从京杭大运河抵杭州,再走浙东运河到台州上任的。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是南起浙江杭州,北至江苏镇江的江南运河,这也是冯梦龙运河小说的主要场景地,尤以对苏州府的描述最多。就大运河苏州段而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包括城区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苏州至吴江段京杭运河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街、虎丘塔、平江路、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和吴江古纤道,冯梦龙运河故事的很多情节都与之有关,其中多篇发生在苏州府下属昆山、吴江及平望等县镇。《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中,周廷章返回吴江时,为娇鸾留下了通信地址:“思亲千里返姑苏,家住吴江十七都;须问南麻双漾口,延陵桥下督粮吴。”此后,娇鸾每次都在信封上题诗,如“此书烦递至吴江,粮督南麻姓字香;去路不须驰步问,延陵桥下暂停航”,第三次“荡荡名门宰相衙,更兼粮督镇南麻;逢人不用停舟问,桥跨延陵第一家”[1]。《警世通言》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的故事则发生在昆山。

其次,大运河为冯梦龙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叙事背景。运河、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当时社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思想开放,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通俗文化较为普及,画谱戏本、举业范文、经商宝典、蒙童教育等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刻书印刷业的发展,并使书籍价格大幅下降,从而更容易走进寻常市民家,通俗小说得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冯梦龙创作、改编的通俗小说也因满足了商贾的旅途消遣和市民的文化需求而非常畅销。

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中依托运河讲述的明代故事共有20篇:《喻世明言》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警世通言》中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苏知县罗衫再合》《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钝秀才一朝交泰》《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玉堂春落难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缘》《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况太守断死孩儿》;《醒世恒言》中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刘小官雌雄兄弟》《施润泽滩阙遇友》《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徐老仆义愤成家》《蔡瑞虹忍辱报仇》[2]。在这些小说中,赴任官员、赶考举子、商贾访客、船户水匪、怨妇掮客,登场于各种场景,演绎了种种故事。除了明确写到运河的之外,钝秀才马任在湖州、杭州寻友,杨小峰接张淑儿母女到扬州之类,虽没明说路径,但也可推知是走的运河。在“三言”中,有些只是为了介绍主人公的居住地而对运河有所提及,对全文发展并没有什么重大影响,如《玉堂春落难救夫》《况太守断死孩儿》等;有的则对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品质的揭示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描写,随着“数百金”“数千金”“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奇珍异宝的层层展示和“无不惊诧”“观者如堵”“齐声喝彩,喧声如雷”的旁观反应,金银珠宝一层又一层地被十娘“遽投之江中”“尽投之于水”“又欲投之于江”,十娘向滚滚运河果决地舍弃了没有结果的感情和因之而毫无价值的珍宝。

最后,大运河为冯梦龙小说提供了思想来源和主题立意。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冯梦龙的思想既受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小攻读四书五经,走仕途经济道路是他的最高理想;同时,他又深受李贽和市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任自然,反束缚,正视老百姓的物质追求和逐利行为,在文学观方面也主张真情实感,写出人的真实欲望。

冯梦龙笔下的大运河叙事,既展示了沿岸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繁华景象,又反映了沿岸民众的生活风貌;既写出了民众纯朴、善良、厚道的一面,也揭露了他们对金钱色欲的追求、对变泰发迹的渴望等世俗乃至庸俗的方面。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面对王三巧的出轨,蒋兴哥不是一味地埋怨、责骂,而是试图站在三巧的立场,反思正是由于自己常年不在家,留三巧独守空门,不能给予她家庭的温暖,才使她干出偷情的丑事,所以不但处理分手之事很顾及三巧面子,甚至还将16箱财宝尽数给她作为再嫁的嫁妆,最后二人破镜重圆。《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的宋金虽然未被撺入水中加以陷害,而是岳父假装叫他下水推舟,将他扔在岸上遗弃,但是最后当宜春“除了孝服,将灵位抛向水中”时,正如宜春对宋金所说,虽然爹妈做了对不起宋金的事,但毕竟日前也帮过他,“今后但记恩,莫记怨”,过往的一切也都随水而逝。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和感悟,小说对人性的理解、对人情的把握、对情理的演绎还是比较透彻也比较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