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的运河元素与江南风情
柯继承
摘 要:冯梦龙对大运河的描写以及对以苏州为主的江南城乡的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的精细描绘,较为集中地反映在他所创作、改编的通俗小说“三言”中。“三言”汇聚的大量历史与现实“故事”,又经过历代改编、加工、再植,甚至是文学艺术上的“移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情与特色。冯梦龙经典作品的阐释及文化普及活动,对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三言” 大运河 开发 利用
编纂和出版小说总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卓越的平民教育家冯梦龙的一大重要文学成就及贡献。
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编纂与改写,是他的以社会教化为中心的先进文艺观的实际体现与自觉行为,所谓“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1],“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2]。近年来,对冯梦龙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总体上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言”文本的时代特色,“三言”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与创新,这些话题引起了很多“冯学”爱好者、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结合近年来学界关于大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讨论,我们惊喜地发现,“三言”中的运河元素与江南地域风情比比皆是,也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冯梦龙把许多发生在运河沿岸的历史与现实的“故事”,改编、收集在他的“三言”中,之后,在流传的过程中又经过历代自觉或不自觉的改编、加工、再植,甚至是文学艺术上的“移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与特色,也为我们探讨京杭大运河及江南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众所周知,“三言”中,除了宋元话本以及明人话本与拟话本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作品,尽管120篇目中哪些是话本,哪些是拟话本,哪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今已难以逐篇确定,但“三言”既然是冯梦龙编辑加工的,则许多篇章的“前世今生”都有了很大变化;冯梦龙通过艺术改编与发展,迎合了更多读者的喜好与需要。后人又借助冯梦龙家乡——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文化其他艺术手段与形式,把“三言”中的许多故事演绎开来,甚至最终成了新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