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场合使用的民俗音乐
“三言”中的民俗音乐,多为婚礼音乐,且一般都描述为“笙箫鼓乐”。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弃生觅偶》:
择了吉日,喜家送些金帛之类,笙箫鼓乐,迎娶乐和到家成亲。[23]
《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且说迎亲的,一路笙箫聒耳,灯烛辉煌,到了刘家门首。”[24]
《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对于喜庆民俗音乐的叙述则更为详细:
船到西山,已是下午。约莫离高家半里停泊,尤辰先到高家报信。一面安排亲迎礼物,及新人乘坐百花彩轿,灯笼火把,共有数百。钱青打扮整齐,另有青绢暖轿,四抬四绰,笙箫鼓乐,径望高家而来……
只为堂中鼓乐喧阗,全不觉得,高赞叫乐人住了吹打听时,一片风声,吹得怪响,众皆愕然。急得尤辰只把脚跳,高赞心中大是不乐。只得重请入席,一面差人在外专看风色。看看天晓,那风越狂起来,刮得彤云密布,雪花飞舞。众人都起身看着天,做一块儿商议。一个道:“这风还不像就住的。”一个道:“半夜起的风,原要半夜里住。”又一个道:“这等雪天,就是没风也怕行不得。”又一个道:“只怕这雪还要大哩。”又一个道:“风太急了,住了风,只怕湖胶。”又一个道:“这太湖不愁他胶断,还怕的是风雪。”众人是恁般闲讲,高老和尤辰好生气闷。又捱一会,吃了早饭,风愈狂,雪愈大,料想今日过湖不成。错过了吉日良时,残冬腊月,未必有好日了。况且笙箫鼓乐,乘兴而来,怎好教他空去?[25]
我们知道,现在的婚礼音乐已经基本上被《婚礼进行曲》或者流行歌曲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前则是北方以唢呐领奏的吹打乐,南方是丝竹乐。冯梦龙所谓的“笙箫鼓乐”更接近现代意义上南方的丝竹音乐(又称“江南丝竹”)。
“三言”也有三处提及“丝竹”:一是《喻世明言》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对河南的描述:“州名豫郡,府号河南。人烟聚百万之多,形势尽一时之胜。城池广阔,六街内士女骈阗;井邑繁华,九陌上轮蹄来往。风传丝竹,谁家别院奏清音?香散绮罗,到处名门开丽景。东连巩县,西接渑池,南通洛口之饶,北控黄河之险。金城缭绕,依稀似偃月之形;雉堞巍峨,仿佛有参天之状。虎符龙节王侯镇,朱户红楼将相家。休言昔日皇都,端的今时胜地[26]”。二是《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李白敬献《清平调三章》后,玄宗“命龟年按调而歌,梨园众子弟丝竹并进,天子自吹玉笛以和之[27]”。三是《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提及卢楠等汪知县不耐烦,自己先享用原为知县准备的宴席,“小奚在堂中宫商迭奏,丝竹并呈”[28],这里的“丝竹”似乎是一种泛指,表示安静祥和的器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