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以商入世的价值观

(一)肯定以商入世的价值观

商业化的浪潮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当时入商海求利者比比皆是,并以此为荣的现象,这显然是对“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理念的挑战。15世纪末,朝鲜人崔溥写下了《漂海录》,这是明代第一个行经运河全程的朝鲜人的逐日记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状况和生活习俗,尤其是对运河交通和沿岸风貌的记录,极为难得。他在书中记载:“人皆以商贾为业,虽达官之家,或亲袖称锤,分析锱铢之利。”[1]明人丘濬也曾言:“今夫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2]这正是明朝中期以后商业向社会各阶层生活渗透的实录。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一篇中有“金陵人氏,自幼颇通经典,不意名途淹滞,莫能上达,今作南北经商之客耳”[3],这说明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产生了分流,一部分读书人开始认同并融入商业社会。进入晚明,入仕作官的读书人屈指可数,大部分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为生活所迫,一部分读书人开始放下身段,从事工商业。在《卖油郎独占花魁》里,秦重这个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末流的小商人,却是冯梦龙大力肯定和歌颂的正面人物。

对于如何经商致富,冯梦龙认为要取之有道、不违仁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润泽夫妇,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是作者树立起来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想人物。“三言”中,这些平凡市民身上展现的人格力量和诚信品德,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