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运河文化探析
2025年09月26日
“三言二拍”运河文化探析
李想
摘 要:“三言二拍”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运河区域,与运河文化密不可分。运河交通的兴盛,打破了地域商业的闭塞状态,带来了物资大流通,给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商业的发展又刺激、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同时促进了运河沿线城市和集镇的繁荣。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商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商人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运河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
关键词:“三言二拍” 冯梦龙 运河文化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长度最长、规模最大、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宏伟诗篇。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但保障了国家漕粮的运输和南北货物的流通,也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运河文化也应运而生。运河文化可概括为运河区域人们在运河开通后的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吸纳、融化运河沿线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基础上,层层积累形成的。运河文化博大深厚而又缤纷多彩,塑造了运河区域的人文底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闪耀着不尽的光辉。
“三言二拍”[2]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作者是冯梦龙和凌濛初。冯梦龙籍贯是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凌濛初籍贯为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这两地都属于运河区域,两人的主要生活经历也都在运河沿线。可以说,“三言二拍”是饱蘸着运河水写出来的。现实生活的接触及独特的文学见解使“三言二拍”深深地打上了运河文化的烙印,“三言二拍”为我们展示了多层次、多维度、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