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白蛇传故事毫无疑问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由它衍生出来的传说和曲艺作品至今仍然常演不衰。更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白蛇传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在被不断丰富,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白娘子和许宣的一段“人妖”情缘,但在这个奇幻的婚恋故事主题下,还能够细细品味出明清时期江南社会的风土人情。无论是依水而建的城市格局,还是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和特色商业,都深受京杭大运河的影响。

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白蛇传故事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下我们研究白蛇传故事与京杭大运河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价值,更有助于我们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作者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秘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讲师)

【注释】

[1](万历)《钱塘县志·纪疆·城壕》,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2](民国)《杭州府志》卷一《图说·驻防营城图》,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上海:上海书店,2011年,第216-217页。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3页。

[4](同治)《苏州府志》卷八,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9页。

[5]同上书,246页。

[6]同③书,241页。

[7]〔清〕方成培《雷峰塔》,台北:三民书局,2016年,第96页。

[8]〔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52、256页。

[9]〔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91页。

[10]〔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见杨正泰编《明代驿站考·附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95-292页。

[11]罗婧《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以盛泽经济、社会变迁为中心(1368—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12]〔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十三,见刘承干编《吴兴丛书》第四册,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3](万历)《湖州府志》卷三《乡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66页。

[14](乾隆)《苏州府志》卷二《风俗》,道光四年(1824)刻本。

[15](乾隆)《吴江县志》卷五,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16]〔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物产》,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5页。

[17]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18](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一《方域篇·风俗》,杭州:西泠印社,2016年版,第12页。

[19]〔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8、112页。

[20]〔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哈佛燕京学社排印,1940年,第28B页。

[21]〔明〕李日华《轩杂缀》卷三,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8册,济南:齐鲁出版社,1995年,第22b-23a页。

[22]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1-223页。

[23]卢连芳《岐黄正传 万汇滋生——元明清杭州的中药中医业》,见周峰主编《元明清名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4-212页。

[24]唐廷猷《中国药业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25](崇祯)《吴县志·王心一序》,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5》,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21页。

[26]〔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59页。

[27]〔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28]〔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54页。

[29]〔清〕吴中佩蘅子《吴江雪》,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86页。

[30](弘治)《吴江志》卷六《风俗土产典籍》,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四四六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第232页。

[31]〔明〕祝以豳《虎丘悟宗禅师传》,见《明文海》卷四二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2页。

[3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55、259页。

[33]〔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34]〔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西湖香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35]〔清〕顾禄《清嘉录》卷三《三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页。

[36]顾颉刚编著《妙峰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37]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1-94页。

[38]〔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第247页。

[39]〔明〕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48页。

[40]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卷二十《乡会试定额·例案》,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第1412-1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