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漕给沿河节点带来的经济繁荣

(一)河漕给沿河节点带来的经济繁荣

从京城以外大的城市来看,从北到南,唐代如洛阳、汴州、宋州、宿州、泗州、楚州、扬州、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越州都是因大运河而兴盛起来的城市,元明以后如通州、天津、临清、张秋、济宁、淮安、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不下数十城,形成了一条以运河商路为依托,以沿运城镇为载体的商贸经济带。本文仅以江南小镇吴江盛泽为例说明运河经济影响之深入。

《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写明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有个叫施复的小商人拾金不昧最后发迹致富的故事。其中有对盛泽镇的描写:

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48]

据嘉靖《吴江县志》,明初朱元璋课民种桑,盛泽开始有村落,“居民止五六十家”,但是冯梦龙笔下嘉靖年间的盛泽“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牙行是在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或中间商人。汉代称“驵会”,宋以后称为“牙行”,明代经营牙行者需有一定数量的资产,经官府批准并发给执业凭证和账簿。在一个小镇居然有牙行“千百余家”,可以想见商品交易之繁盛。而康熙《吴江县志》记载,盛泽在清初已是商贾远近辐辏,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盛泽的兴起依靠的是得天独厚的丝绸生产和依托运河之便的商业贸易。而巨额的贸易,靠个人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此工场化的生产方式是商品发展的必然要求。施复本是一个个体生产业主:

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这镇上都是温饱之家,织下绸匹,必积至十来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那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49]

而当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雇工扩大生产: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钱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家中颇颇饶裕。里中遂庆个号儿,叫做施润泽。[50]

这三四张绸机夫妻俩必定是忙不过来的,一定会雇佣机匠。

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51]

靠着一点点的资金积累,施复将产业如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可以说施复发家的故事映射了盛泽乃至整个江南运河城镇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