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生意与物流

(二)药材生意与物流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提到了多种商业,如制伞、开茶馆、开客店、卖豆腐等。明清时期的杭州城内百货业无所不包,湖州产的丝绸、嘉兴产的绢纱、绍兴产的茶叶和酒、宁波产的海货、衢州产的桔子、温州产的漆器、金华产的酒在杭州都能买到。除此以外,杭州的餐饮、服务行业也颇具规模,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就描写杭州城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只吴山附近,“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19]。可谓百业俱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介绍,许宣的父亲曾开生药店,父母去世后他便在表叔家开的生药铺里做主管。小说中为何要将许宣的职业设定为生药铺的主管呢?作者通过这个职业设定又将为读者描绘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呢?

药材生意和别的相比,自有特色。一方面,药材如衣食一样,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资;另一方面,药材讲究产地,如怀庆地黄、银夏柴胡、甘肃枸杞、杭州白菊等,都要冠以地名。还有一些药材甚至来自海外,如犀角、安息香、沉香等。药材是生活必需品,可是本地往往并没有替代品,因此药材生意对商品的流通依赖性尤高。

明朝初年,朝廷设置了官药局零售药品,但是药材流通性差。永乐年间,朝廷重新开凿山东临清段的会通河,运河沿线药材市场发展迅速。明朝的四大药市分别为:河北的安国、江西的樟树、皖北的亳州以及河南的禹州。这四大药市都处在交通要道上,前三个药市还可以通过水路与京杭大运河相连。依靠运河水系,药材销售市场日渐扩大,全国的药材贸易和前朝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浙江永嘉的张璁于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正德十六年(1521)考中进士。他做举人时,有次生病需要用两颗红枣入药,在当地很难寻着,但是等他考中进士的时候,红枣就已经是寻常之物了[20]。江南本不产枣,枣子最初传到时江南因为量少,并不被当作平常食物,而是用来入药,但是由张璁的经历可见,短短的二十来年,药材的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官药局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民营药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药铺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在销售和经营上分工更细。但是就全国而言,药材的贸易与流通十分不均衡,药材流通明显偏在运河沿线,明清小说中对此多有描述。《金瓶梅》里西门庆的父亲西门达就是一位走川广贩卖药材的商人,后来西门庆在清河县开了一个大大的生药铺。江南并不是传统的药材生产地,但是据明代李日华记载,当时江南市场遍地可见产自四川的药材[21],河南和江西两地的药材也大量输入江南[22]。特别是许宣活动的杭州、苏州、镇江三市,药材交易异常活跃。明朝末年的杭州有药行专门接待省行药材商人,装载药材的商船可以直接行驶到望仙桥一带。嘉靖三年(1524),就连卸任御医许某也在杭州的靴儿河下新宫桥附近开设了许广和药室[23]。苏州的南濠镇更是形成了专业的药材交易市场[24]。镇江被称为“银码头”,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各地商品在这里转输,长江中上游的药材大多从这里转运至苏杭地区。明末的苏州被称为“若枫桥之米豆,南濠之鱼盐、药材,东西汇入之木簰,云委山积”[25],其中药材被单列出来与米豆、鱼盐并列,足见药材的买卖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物资贸易。

药材生意获利颇丰。生药铺为西门庆积累的资本是他走向发迹的起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在镇江开生药铺的李克用,店中伙计、家中仆人都不少,过个小生日也要开席两日,接待客人五十来个。他的生日筵席开在自家的东阁,他让仆人将要净手的白娘子领到了“后面一间僻净房内”,以方便偷香窃玉,可见其宅不小。就是许宣自己,只租了一间房子,买下了一副生药橱柜,开业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是“普得厚利”,施给金山寺香钱的时候,也是随手拿出一块上好的降香递给了和尚[26]。这些描述足见药材生意在当时利润丰厚,能较为快速地积累财富。历史上,苏州名医叶天士便是“靠医致富”的典型[27]

清代江南运河沿线药材生意的兴盛是杭、苏、镇三地,更是整个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象征。江南药材贸易的基础是运河带来的便捷物流,依托四通八达的水网,国内外的药材才能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为这里的商人们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