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其走集使无寇

一、险其走集使无寇

寿宁县位于闽浙交界处,素称“两省之瓯脱,五界之门户”,事实上明朝时寿宁与两省六县即福建省福安、宁德、政和三县与浙江省泰顺、景宁、庆元三县相邻。冯梦龙在《戴清亭》诗中说“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描写的正是寿宁的地理特征。

寿宁建县缘于匪寇作乱。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记载,明朝建立之后,因“境有大宝坑银场,每为温、处流民盗采,并肆摽掠。景泰初,洞蛮郑怀茂拥众啸聚于官台山作乱。朝命都御史刘广衡发兵剿之”。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为长治久安计,割政和与福安两县之地置寿宁县。建县之后,寿宁依然时有寇患。明嘉靖年间,倭寇三次犯寿,烧杀掠夺,为祸惨烈。可见寿宁历史上寇患频仍。

明崇祯七年(1634),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距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最后一次犯寿已有近70年,被倭寇毁坏的县城依旧没有修复。《寿宁待志·城隘》载:“城囿万山之中,形如釜底,中隔大溪。向虽树栅,终不能阻,所恃者隘耳。然仓库、狱囚以城为栏,自遭倭残毁,知县戴镗请加增筑,不果。从此日就崩塌,四门荡然,出入不禁。”冯梦龙认为,县城安全主要依靠关隘,全县交通要冲首推三关十六隘,但是“隘废而出入无讥,兵裁而训练无质”(《寿宁待志·官司》),形同虚设,正是重大安全隐患!如何解决呢?对此,冯梦龙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实践准备。

冯梦龙对军事问题是有研究和思考的。他看过历史上的很多兵书,对兵书中所载成败得失了如指掌,并且在赴闽途中修订完成的《智囊补》中,精选了130多则用兵不败的故事。他在《智囊补·兵智部》总序中开门见山地提出:“岳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并且把用兵智慧分成四类:“不战”“制胜”“诡道”“武案”。他看不起那些不屑谈兵、不识兵智的迂腐读书人:“儒者不言兵,然儒者政不可与言兵。儒者之言兵恶诈,智者之言兵政恐不能诈。”冯梦龙也有过一定的军事实践经验。天启初年,冯梦龙追随恩师熊廷弼驻扎山海关,作为幕僚,他参与防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虎狼之师,为时7个月。虽然后来熊廷弼获罪下狱,但这一段军旅生涯为冯梦龙提供了宝贵的军事实践经历。

《智囊补·兵智部》记载了一则古人筑城防寇的史实:“许逵,河南固始人。令乐陵,期月,令行禁止。时流贼势炽,逵预筑成浚隍,贫富均役,逾月而成。”冯梦龙批注两个字:“要紧。”可知他对筑城防寇诸事十分重视。这则故事的背景和当时的寿宁有点类似。冯梦龙到达寿宁后,“初莅任,即以忧深牖户,万难坐视事,申请各台蠲俸蠲赎,重立四门谯楼,城之崩塌处悉加修筑”,“又置大鼓一面,设司更一名于县之门楼。又修复东坝,蓄水数尺于城内,规模亦似粗备矣”(《寿宁待志·城隘》)。冯梦龙把确保寿宁县城平安放在第一位,抓住城防要害,迅速采取行动,多措并举,初步解决了最重大、最急迫的安全问题。

对三关十六隘问题,冯梦龙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思考。在《寿宁待志·城隘》中,他针对“各隘扼要而居,山径尺许阔,高下曲折,非用武之地。虽有长枪大戟,无所用之”的特点,提出守备之策:“守隘之具,铳第一,弩次之,虽弓矢亦不逮也。多蓄硝磺,此最紧着。”这正是深谙武备之道的人才能提出的技术防范措施。冯梦龙进一步指出,寿宁三关十六隘中,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和院洋隘最重要,因为嘉靖年间倭寇从福安登陆,即由此地北上犯寿。所以他提出“三关联络”“并防院洋”的策略,以保寿宁南路万全。具体说到三关中的车岭关,他主张根据地势险要、常有不法之徒潜伏于此干坏事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岭头小庵,“招庵主,使之增葺墙屋。复给资,令垦荒田数亩,行道稍不寂寞”;并计划把小庵作为物资、粮草、火药的外库,万一有需要增兵守卫的时候,即可驻扎于此。这些措施主要着眼于防御配套设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行性。

但有武器、有设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有兵。寿宁全县原有两百名民兵,因时局动荡,屡经裁减,只剩一百名,需承担各项事务,且粮饷一再克扣,冯梦龙到任时感到几乎无兵可用。对此,从《寿宁待志·兵壮》篇可知,他采取了两项有效措施:一是加强练兵。“县壮素不娴武,余立正教师一名、副教师二名,专主训练”,他亲自抓考核,“月必亲试,严其赏罚”,效果很明显,“人知自奋,有稍暇即往演习”。二是计划招兵。“今四隘新复,欲于附近处团结隘兵”,有效加强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和院洋隘的守备力量。这样人力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以上技术防范、物质防范、人力防范措施,主要着眼于防寇。要保一方平安,还需解决其他安全问题。冯梦龙新官上任之初,急需解决的一个安全问题是虎暴。《寿宁待志·虎暴》篇载:“余莅任日,闻西门外虎暴,伤人且百余矣。城门久废,虎夜入咬猪犬去。祷于城隍,不能止。”老虎闹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为此他遍访民间,寻求良策,得知“平溪有匠周姓者,善为阱。其制如小屋一间,分为三直,内外壮棂,闭羊左右以饵虎,空其中设机焉。触之则两闸俱下,虎困而吼,众乃起而毙之”。这种捕虎之阱其实是一种大型木器,原理与捕鼠笼子类似。要造虎阱就需要资金,冯梦龙个人捐俸,聘请平溪周姓木匠制造了数架虎阱,设在老虎经常出没处,并安排附近居民看守,又发布告示,对捕获老虎者予以奖赏。结果也是效果显著,“半载间,山后、溪头及平溪连毙三虎,自是绝迹”,虎患问题由此解决。

防寇、除虎,造就一方平安之境。冯梦龙在治寿期间实现了“无寇”目标,并基本消除或解决了其他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重大事件。他把社会平安、百姓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综合施以“技防”“物防”“人防”措施,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