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业与夜航线

(一)蚕桑业与夜航线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清时期,苏杭并举,皆为著名的工商城市,也是全国丝绸业的交易中心。蚕桑的养种是江南环太湖地区最重要的副业。从白蛇传故事里也能窥视出这一时期苏杭间蚕桑贸易的繁盛。

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许宣因官府库银被盗案发配到苏州,后又因典当库被盗案再从苏州发配至镇江。对于两次发配,原著中分别是这样描述的:“许宣……离了杭州到东新桥,下了航船。不一日,来到苏州”,以及“许宣在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来到镇江”[8]。从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许宣两次发配都是沿京杭大运河走水路前往的。不同的是,从苏州到镇江文中强调了“夜住晓行”,也就是说许宣乘坐的船只在这一段水路是夜间歇脚、白天航行的。因为古代出于安全及人工的考虑,夜晚一般不会轻易行船,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李甲和杜十娘沿运河行至瓜洲时也写道:“大船停泊岸口,……约明日侵晨,剪江而渡”[9],由此可见一斑。

从杭州至苏州的行船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明代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记载,从杭州到苏州,一般是乘坐夜航船,也就是晚间出发,先到长安坝,白天到达嘉兴府后经过王江泾和葑门,再经一夜航行便可到达吴江,吴江过去四十里,就到了苏州的盘门。而由苏州府到镇江府的航船,便不再提夜航之事[10]。另据当代学者考证,明清时期由杭州出发到苏州盛泽镇有东西两条水路。其中东路最短:从杭州出发,先到今天海宁境内的长安镇,也就是黄汴所提及的长安坝,之后再沿长安塘北上至运河,来到嘉兴府,经过王江泾到达盛泽。这段航线大约需要用一昼两夜的时间[11],与黄汴所记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从杭州到苏州,第一天晚间上船出发,第三天中午时分便可到达目的地。苏州到镇江的里程和杭州到苏州相差不多,但是如果晚上船只不航行的话,一般得用上五六天的时间才能从苏州到达镇江,的确要比杭州到苏州的旅程辛苦得多。

苏杭间为何不同于别处,会出现夜行航船呢?这应该与明代中叶以后环太湖地区蚕桑业的发展有关。“蚕桑之利,厚于稼穑。”[12]明代江南已是“桑叶宜蚕,民以此为恒产,傍水之地,无一旷土,一望郁然”[13]。到了清康乾年间,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已是“地多植桑”[14],“植桑者益多,乡村间殆无旷土。春夏之交,绿荫弥望,通计一邑无虑数十万株云”[15]。明清两朝,形成了以浙江嘉兴和湖州为中心的环太湖蚕桑业市场。

养蚕需要大量的桑叶。对于大多数的养蚕户来说,桑叶难以做到自给自足,多数需要从市场购买,所以环太湖地区又出现了从事桑叶买卖的交易,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叶市。“桑出东西两山,东山尤盛蚕时设市。”[16]养蚕对桑叶要求极高,桑叶最好是当天采摘当天喂用,为了保证桑叶的新鲜,运输桑业的航船必须在一天内到达目的地。在桑叶上市的日子里,桑农们都是通宵达旦地采摘,运输桑叶的船只往往布满整个河港[17]。“俟蚕长必贾叶饲之,轻舟飞棹四出。远贾虽百里外一昼夜必达。迟则叶蒸而烂,不堪喂蚕矣。”[18]江南水网密集,小船一昼夜大约可以行驶百里,因此在苏州以南的运河流域出现夜航船也与这一地区蚕桑业高度商业化有关。

白蛇传故事中,许宣于清明节和白娘子相识,过了两日从白娘子处得到了官银,后一天便事发,紧接着没几天便被发配苏州。可以推算出许宣离开杭州的日子正是江南地区桑叶贸易最为繁忙的时候,所以许宣乘夜行船来到苏州的情节也自然是合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