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商人经商的基本方法

(二)一般商人经商的基本方法

有了运河交通的便利,商品的流通就有了良好的条件,但若要不断增殖,还需要有敏锐的信息感知能力。在古代社会,信息相对闭塞,商品贩卖基本上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充分掌握信息,准确判断其价值就是一个成功商人的获利奥秘。

《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老仆阿寄虽没有什么文化,却有灵敏的商业嗅觉:

再说阿寄离了家中,一路思想:“做甚生理便好?”忽地转着道:“闻得贩漆这项道路,颇有利息,况又在近处,何不去试他一试?”定了主意,一径直至庆云山中。元来采漆之处,原有个牙行,阿寄就行家住下。那贩漆的客人,却也甚多,都是挨次儿打发。阿寄想道:“若慢慢的挨去,可不担搁了日子,又费去盘缠。”心生一计,捉个空,扯主人家到一村店中,买三杯请他,说道:“我是个小贩子,本钱短少,守日子不起的。望主人家看乡里分上,怎地设法先打发我去。那一次来,大大再整个东道请你。”也是数合当然,那主人家却正撞着是个贪杯的,吃了他的软口汤,不好回得,一口应承。……那阿寄发利市,就得了便宜,好不喜欢。教脚夫挑出新安江口,又想道:“杭州离此不远,定卖不起价钱。”遂雇船直到苏州。正遇在缺漆之时,见他的货到,犹如宝贝一般,不勾三日,卖个干净。一色都是见银,并无一毫赊帐。除去盘缠使用,足足赚个对合有余。[52]

这是阿寄的第一笔生意。首先,他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判断贩漆能赚钱;其次,他知道时机对于生意的决定作用,所以尽可能抓住先机,充分节约时间成本,误了时间可能会一无所获;再次,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做好人际公关,请人喝酒吃饭这一招至今屡试不爽;最后,充分认知供货的不对称性,货物在产地一般要比在用货地廉价。阿寄靠这四招做成了第一笔生意,接着他又充分利用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乘胜追击:

又想道:“我今空身回去,须是趁船,这银两在身边,反担干系,何不再贩些别样货去,多少寻些利息也好。”打听得枫桥籼米到得甚多,登时落了几分价钱,乃道:“这贩米生意,量来必不吃亏。”遂籴了六十多担籼米,载到杭州出脱。那时乃七月中旬,杭州有一个月不下雨,稻苗都干坏了,米价腾涌。阿寄这载米,又值在巧里,每一挑长了二钱,又赚十多两银子。自言自语道:“且喜做来生意,颇颇顺溜,想是我三娘福分到了。”却又想道:“既在此间,怎不去问问漆价?若与苏州相去不远,也省好些盘缠。”细细访问时,比苏州反胜。你道为何?元来贩漆的,都道杭州路近价贱,俱往远处去了,杭州到时常短缺。常言道:“货无大小,缺者便贵。”故此,比别处反胜。[53]

阿寄又充分利用当时信息传播滞后的不对称优势,不仅把苏州枫桥比较便宜的籼米贩到“稻苗都干坏了,米价腾涌”的杭州赚了大钱,又从杭州了解到由于商人的从众思维反而造成漆的供货比远处短缺,故又马上去庆云山贩漆到杭州,又赚一笔钱。可见其资金周转之快、利用率之高,如此经商不富也难。首战告捷之后,阿寄又如法炮制,扩大范围到更远的地方大展拳脚:

阿寄此番,不在苏、杭发卖,径到兴化地方,利息比这两处又好。卖完了货,打听得那边米价一两三担,斗斛又大。想起:“杭州见今荒歉,前次籴客贩的去,尚赚了钱,今在出处贩去,怕不有一两个对合。”遂装上一大载米至杭州,准准粜了一两二钱一石,斗斛上多来,恰好顶着船钱使用。那时到山中收漆,便是大客人了。主人家好不奉承。一来是颜氏命中合该造化,二来也亏阿寄经营伶俐,凡贩的货物,定获厚利。一连做了几帐,长有二千余金。[54]

阿寄的经商之道可以说也是江南运河商人的一个基本写照。大运河不仅提供了优越的商品经济土壤,也培育了一代代商业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