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大,“三言”传奇多——冯梦龙运河小说的人文地理解读
李志红
摘 要:冯梦龙的“三言”中,有将近20篇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本文从“三言”故事中摘取部分与大运河相关的精彩篇幅,一一进行点评诠释,探究其人文地理内涵。
关键词:“三言” 小说故事 人文地理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的时间跨度从春秋到明代两千余年,空间跨度从仙宫到地狱,遍及神、人、鬼,故事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传记、玄幻等多方面,其中还有多篇小说写到了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浚于明清,以航运里程最长、开通时间最早而位列世界十大运河之首。一条运河,两千公里,三个节点,四段组成,过五大河,经六个省,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三言”中,就有很多篇幅将故事的发生或人物活动地点设置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如苏州、杭州、开封、洛阳、扬州、南京、嘉兴、无锡、天津、北京等地。据不完全统计,120回篇目中,涉及大运河的有76篇,超过60%,其中与杭州(回目中称为临安、武林、余杭)有关的,就有26篇,超过20%。
本文从“三言”故事中摘取部分与大运河相关的精彩篇幅,进行论述。先从《喻世明言》说起。开篇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说的是襄阳商人蒋兴哥,有家传珍珠衫(古时夏天穿的隔汗内衣,普通人家一般穿竹衫),他外出经商时,夫人王氏三巧儿被另一商人陈大郎骗奸后,将珍珠衫赠与陈大郎,后奸情败露,蒋兴哥休妻三巧儿,三巧儿转嫁潮阳知县吴杰。陈大郎病故,其妻平氏被蒋兴哥收为妻房。后蒋兴哥在潮阳惹出人命案子,吴知县不但设法周全,还义返三巧儿,蒋兴哥妻妾齐全、团圆到老的因果报应故事。
这篇小说的经典之处,在于奸情败露的细节。书中写道,陈大郎在苏州枫桥,运河之侧,投主脱货,与蒋兴哥不期而遇,两人一见如故,把酒言欢,陈大郎露出珍珠内衫,并洋洋自得,自述奸情。第二天,蒋兴哥开船远行,陈大郎气喘吁吁地从岸上赶来,托转礼物两件、书信一封给三巧儿。至此,一个色胆包天的蠢货,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是沿线最耀眼的一段,自望亭起,通浒关,流经枫桥、横塘驿站、宝带桥,向南通往吴江,全长31公里,书中故事在枫桥发生转折,当时的枫桥也恰是运河的中转货仓。
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说的是北宋词人柳永数度为官,放荡不羁,留连妓馆,情归名妓,孑然谢世的传奇人生。其中特别写道,柳永任余杭县宰时期,疏政好游,饮酒作乐,宛似风流首领。但他为官清正,以词曲闻名,特别是为官妓周月仙赎身配婚的故事,甚是动人,为大运河增添了人间情爱。
第二十一卷《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说的是吴越武肃王钱镠,小字婆留,在唐末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余州,依靠中原王朝,先后被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的传奇故事。钱王在世时,多次开浚钱塘湖,得其游览、灌溉两利,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在太湖地区专设撩水军负责浚湖、筑堤,使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使江南运河畅通无阻。杭州最古老的运河是上塘河,是宝贵的世界遗产河道,在杭州境内有28公里。这条河作为大运河主航道,一直通航到1993年。上塘河的地势较高,经常缺水,过去靠引西湖的水入上塘河,让其顺利通航。现在看来唐末的钱镠王就做着这样的好事了。
第三十四卷《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是一篇奇幻故事,说南宋汴梁人士李元,到杭州看望做官的父亲,途经苏州吴江,救护了一条小蛇。书中写道:
至嘉禾,近吴江。从旧岁所观山色湖光,意中不舍。到长桥时,日已平西。李元教暂住行舟,且观景物,宿一宵,来早去。就桥下湾住船,上岸独步。上桥,登垂虹亭,凭阑伫目。遥望湖光潋滟,山色空濛;风定渔歌聚,波摇雁影分。[1]
书中所指长桥,便是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的吴江垂虹桥,全长500米,横跨吴淞江。江南运河东线,从平望经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武林头到杭州,吴江东湖滨地区的吴淞江,就是大运河的一段。故事后来就在此间发展,小蛇原来是西海龙王之子,西海龙王盛邀李元赴宴,嫁女报恩,后助登科。故事落入了因果报应的俗套。
再看《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说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辞相转任江宁府,在钟山(今南京)半山堂痰火疾发,呕血而亡的故事。书中写道:“东京至金陵,都有水路。荆公不用官船,微服而行,驾一小艇,由黄河溯流而下。”[2]这里说的东京(开封)到金陵(南京)都有水路,指的就是大运河通济渠。当时已经流传着“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的民谣。汴河的前身就是战国时的鸿沟,沟通了淮河与黄河,隋炀帝以此为基础开挖了通济渠,唐以后改称汴河。汴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北宋王朝带来了168年的繁华。
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说的是明代涿州人苏云,登科及第,授浙江金华兰溪大尹,合家乘舟南下,在仪真转船时遇到强盗,强盗在黄天荡下手,苏云被缚,扔入水中,后被客船救起。他的夫人郑氏怀孕九月,侥幸逃脱,路上早产,被强盗捡去,收为义子。十九年后,小孩登科,授南京御史。郑氏出家为尼,托钵化斋到南京,拦轿叫屈,苏云也被烈帝托梦,到御史衙门告状。几经周折,强盗伏法,夫妻、父子团聚。
书中提到的涿州、仪征、黄天荡、南京,都是京杭大运河的节点。但是,特别值得研究的是,苏知县赴任之时,乘的是免费的回头官座。书中这样写道:
原来坐船有个规矩,但是顺便回家,不论客货私货,都装载得满满的,却去揽一位官人乘坐,借其名号,免他一路税课,不要那官人的船钱,反出几十两银子送他,为孝顺之礼,谓之坐舱钱。[3]
当时,一方面,大运河北方段经过元、明两代改造,已经修建了济州河、会通河、灞河、通惠河,使北京、河北、天津的漕运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明代的漕运已经相当发达,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官兵们也在给朝廷运粮的途中,随船夹带各地特产,沿途贩卖,补贴家用。甚至后来由于此举日渐频繁,皇帝也同意了这种商业活动。洪武年间,朝廷就准许运军附载私物。再往后的明仁宗时期,皇帝再次下令“官军运粮……除运正粮外,附载自己物件,官司毋得阻当”[4]。这些诏令可以证明当时政府对此种行为持支持态度,因为这促进了南北货物的流通,使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政府为了加强税收管理,建立了严密的税收制度,在沿运河要地设立税收,对过往船只、商品征收关税,这些关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书中告诉我们:“过了扬州广陵驿,将近仪真。因船是年远的,又带货太重,发起漏来,满船人都慌了。”[5]所以苏知县才会在仪真转船,遇到黑船贼盗,故事也就此开始了转折。
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缘》,说的是脍炙人口的唐伯虎卖身华府追求秋香的故事。初时,唐伯虎在阊门游船鬻画,华府画舫摇过,秋香一笑;后与好友王雅宜坐船同去茅山进香,在无锡惠山取水,借故别离;接着化名康宣,卖身华府,博得秋香,逃离华府回苏;最后华学士追至苏州,与唐伯虎结为亲戚。此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明代苏州阊门已经是繁华之地,同时,大运河功能已经不仅仅是漕运货物,更是成了旅游专线。
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三言”中的一篇奇幻故事,也是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不再赘述,但故事发生的地点,如西湖借伞相遇、苏州成亲、镇江水漫金山、西湖断桥相会、永镇雷峰塔,都与大运河相关。作者将故事的时间设定在南宋绍兴年间,首都临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通过大运河的运输,临安与全国各地有频繁的商品交流和广泛的经济联系。各地每天运来临安集散的商品种类不下数百种,造就了临安茶楼酒肆、歌馆妓楼昼夜不息的繁华,也是南宋小朝廷能偏安一隅的主要原因。
再看另一篇经典传奇,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内容也不再赘述,但看那监生李甲,是浙江绍兴府人氏,在北京与同乡监生柳遇春同游教坊,识得名姬杜媺(十娘);另一男主角孙富,是徽州新安人氏,在扬州种盐。故事的发生地点在瓜洲。瓜洲就是现在的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处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自古以来便是著名渡口。历史上与瓜洲渡相关的故事与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最知名的就是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在大运河上谈起杜十娘的故事,使这条充满商业气息的河流平添了几分感伤情怀。
本篇最令人深思的是结尾部分,李甲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受惊,奄奄而逝。柳遇春在京坐监完满,束装回乡,停舟瓜步。瓜步也就是今天南京六合区瓜埠镇,也是古运河重要渡口和商品集散地。柳遇春临江洗脸,坠盆于水,觅渔人打捞,捞得珍珠宝盒,夜间十娘托梦,报答当年襄金之助。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理昭昭!
《醒世恒言》第六卷《小水湾天狐诒书》,说的是唐代王臣,避安史之乱于杭州,返京途中,在樊川弹伤二狐,二狐化身为王臣家丁,分别在王臣与王妈妈二处投书,骗其双方变卖家产,使王臣母子成为无家可归之人的奇幻故事。
书中奇妙之处在于,王妈妈得知儿子做官,兴高采烈,变卖家产,离开杭州,由嘉禾、苏州、常州、润州一路,快舟向京城进发。王臣得知母亲亡故,悲痛欲绝,也兼程而进,到达扬州码头。“只见一只官船,溯流而上,船头站着四五个人,喜笑歌唱,甚是得意。渐渐至近,打一看时,不是别个,都是自己家人。”[6]
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在唐代,哪怕是安史之乱后期,大运河仍然是畅通无阻的,王臣应该是从长安的广通渠转通济渠、邗沟到江都的。至于王妈妈,书中交代得更清楚了,从杭州经嘉兴、苏州、常州、镇江一路到达扬州码头。这也是大运河见证的一出人间悲剧。
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说的是明代宣德年间,有刘德夫妇,膝下无子,在河西务镇,也就是如今天津的武清区,开设了一家近河酒肆。书中写道:
这镇在运河之旁,离北京有二百里田地,乃各省出入京都的要路。舟楫聚泊,如蚂蚁一般。车音马迹,日夜络绎不绝。上有居民数百余家,边河为市,好不富庶。[7]
史载:河西务镇起源于汉朝,崛起于元初,兴盛于明清。古为漕运码头、榷税钞关、水陆驿站所在地,素有“京东第一镇”和“津门首驿”之称。金初迁都燕京后,“改凿”运河,经天津三岔口溯潞水至通州达燕京,从此天津成为漕运的枢纽。元代定都北京后,每年有大量漕运粮食从南方海运至大沽口进入海河,又经北运河转运至北京。明永乐时,罢海运及陆运,专事河运,南来的漕船经南运河进入天津,在三岔河口转入北运河,将粮食、绸缎、建材等直接运送至北京,最盛时河上漕船多达一万余只,船工最多达12万人,天津随之而兴。
书中所展现的繁华景象,一是因为漕运发达,天津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二是漕运卸货口岸,催生出大量繁荣的集市;三是漕运人员的消费,促进了天津各行各业的发展。所以,刘公夫妇酒店的生意应该是很好的。正因为生意好,所以才有余财,“平昔好善,极肯周济”。
故事开始时,刘公夫妇在风雪之夜收留了贫困潦倒的退役军士方勇及其12岁的女扮男装的小儿,方勇染病不治,小儿继为螟蛉,取名刘方。两年后,“时值深秋,大风大雨,下了半月有余,那运河内的水暴涨,有十来丈高下,犹如百沸汤一般,又紧又急”[8]。寥寥数笔,作者对运河水患的描写,生动形象。
大运河武清段是大运河最具特色的河段,也是天津市范围内最长的河段。其独特之处有三:其一,它是京畿门户,掌管着漕船进京的大权。其二,它是潮汐河道。过去曾有“潮不过三杨”的说法。即渤海湾所形成的潮汐,通过海河干流及支流,可以上溯到陆地一定范围内,其中往西经南运河可以到达杨柳青,往南经过子牙河、中亭河可以到达杨芬港,往北经过北运河可以到达杨村。就北部方向而言,潮汐沿北运河可以上溯到杨村,但到杨村后,受海拔因素制约,潮头到此即行停止。其三,历史上,北运河还是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在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几乎年年发洪水,沿岸及周边村落经常受到决口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地理景观(如夹道洼、牛角洼)、水工遗存(如青龙湾减河、筐儿港水利枢纽及减河)及涉及洪水的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等。
这个时候,书中的主角刘奇出场了。刘奇落水被救,在刘公家养伤治病,几经周折,认刘公夫妇为父母,与刘方同称兄弟。数年后,刘公夫妇患病老去,刘奇刘方兄弟“把酒店收了,开起一个布店来。四方过往客商,来买货的,见二人少年志诚,物价公道,传播开去,慕名来买者,挨挤不开。一二年间,挣下一个老大家业,比刘公时已多数倍”[9]。在当时的天津,在这样独特的地域环境下,只要认真经商,就能有所获。最后刘方道破真相,二人结为夫妇。“那时哄动了河西务一镇,无不称为异事,赞叹刘家一门孝义贞烈。刘奇成亲之后,夫妇相敬如宾,挣起大大家事,生下五男二女。至今子孙蕃盛,遂为巨族,人皆称为‘刘方三义村’云。”[10]
据考,书中的三义村就是现在的北三里屯。北三里屯村濒临北运河,元代军队屯田成村,系“三翼屯田军”驻地,始称三翼屯,后讹传成三里屯。1984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县内同名的三里屯,更今名北三里屯村。2017年5月,“三义屯雌雄兄弟传说”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天津的刘姓也是当今旺族。
最后,我们来看冯梦龙对大运河的建造者隋炀帝的描写。第二十四卷《隋炀帝逸游召谴》,对隋炀帝从立为太子到被杀身亡的一生做了极其精简的概述,当然重点还是落在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暴虐无道、荒淫无度之上,以符合底层广大受众的口味。
对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书中只用了五百来字,就把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及其筹划、施工与竣工表述清楚。大意如下:隋炀帝欲至广陵,旦夕游赏,君臣皆阻。大夫萧怀静谏议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阴,放孟津水出,千里之地,直达广陵。帝命征北大总管麻叔谋为开河都护,左屯卫将军令狐达为开河副使,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者皆至。如有隐匿者,斩三族。凡役夫五百四十三万余人,昼夜开掘,急如星火。又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到得开河功役渐次将成,龙舟亦就。帝幸江都。帝意不回,作诗留别宫人云:“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史载: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入黄河,东段走汴渠故道从黄河入淮水,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而后,杨广又下命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后统名为隋朝大运河。
卷目中的描述与历史基本相符,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实是为了到扬州恣意寻欢作乐,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和隋炀帝到扬州后的一系列作为,给运河沿线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对于每家每户简直是灭顶之灾。书中也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唐代胡曾有《汴水》诗一首,对此有总结性表述:“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11]但是在客观上,京杭大运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历史进程都影响巨大。大运河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通、交流和交融,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并且在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减少了特大水灾的发生。
隋以后,列代帝王多次疏浚、修建、拓展运河,因为大运河也是巩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保障。晚唐诗人李故方《汴河直进船》一诗,则客观地分析了大运河的利弊:“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12]
以上简单列举了“三言”中与大运河相关的十二个经典回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运河的时代特征。两千公里的大运河,贯通南北,水到人聚,有水就有生活,有人就有故事。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可以给作家叙写故事提供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明清话本创作的主要来源是运河沿岸的民间说唱,整体以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商业生活为背景的通俗小说也较多。但是冯梦龙的“三言”无论是在成书时间上、故事构架上、作品影响上,还是在思想教化上,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与他出生长洲、紧邻运河,藏书世家、书商之后,屡试不第、身居底层,丹徒训导、寿宁知县,反清复明、抱残守缺的人生经历有关,最终是他的千古之笔,写就了千古小说,汲取千古奔流的运河养分,成就了他本人的千古之名。
(作者为苏州嘉美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注释】
[1]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古今小说》,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4-505页。
[2]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警世通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3]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警世通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5-136页。
[4]〔清〕孙承泽著,王剑英点校《春明梦余录》(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第650页。
[5]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警世通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6]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7]同上书,第194页。
[8]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9]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10]同上书,第210页。
[11]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12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4810页。
[12]同上书,第3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