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真不是随便说说

细嚼慢咽,真不是随便说说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在方方面面都讲求速度,甚至吃饭也不例外,于是狼吞虎咽、快速进食成为很多人的进食方式。其实,吃饭的速度也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狼吞虎咽和快速进食,不仅加重了胃的负担,而且还容易患胃炎和胃溃疡。此外由于食物咀嚼不细,必然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全,从而造成各种营养素的损失。所以,吃饭需要咀嚼,慢慢咀嚼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把食物咬碎,它还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关键,对于活化身体细胞和神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味狼吞虎咽而忽视咀嚼,则会把一切颠倒过来。

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正常的,那么他每餐的进食量是与他的胃容量和食欲是相吻合的。我们大脑每天都会接收很多的信息,当你饿的时候,胃反应给你的大脑,这时你才会知道你饿了,反之饱了也是一样。吃饭快是导致人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吃得太快,不细嚼慢咽的话,大脑还没收到饱了的信息你就还会继续吃下去,到最后肯定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吃多了。这样就无法调整食物的摄取量,也就是说脑的中枢无法得到饱胀感的刺激。所以无论吃多少,总是觉得没吃饱而会吃得更多,从而变得肥胖。

某调查发现:在超过肥胖倾向指数为24的被调查者中,有43%的人表示是速食主义者,50%吃饭犹如囫囵吞枣的人都具肥胖倾向。

现代食物加工越来越细,蛋糕唯恐不松软,蔬菜水果能“喝”就好了。饮食正在柔软化,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蜂拥而上,人们开始追求柔软香甜的食物,但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我们饮食的西方化,使得便利店里出售的食品都是马上就能够吃完的。一口食物最多咀嚼七八次,少则四五次,在嘴里蠕动几下便咽了下去。这些松软的食物不需要人们的咀嚼就可以吃很多,且都是高热量的食物,吃多了会让体内堆积脂肪,从而变得肥胖。

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一个汉堡包、通心粉只需要咀嚼620次。大约半个世纪前,每顿饭的咀嚼次数是1400~1500次,半个世纪之后,咀嚼的次数下降了一半。也就是说,现代人已从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时20~30分钟,下降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时5~10分钟。这种饮食习惯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并且威胁到以后的健康,很容易让人提前患上痴呆症。

其实,食物在口腔里经过怎样的过程进入到胃里,其结果有很悬殊的差异。经过细嚼慢咽的食物,以非常小的形状进入到胃里面,很容易消化,所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消化过程。但是如果不细嚼慢咽,把很大块的食物送到胃里后,胃为了消化食物,就必须不断地蠕动,在这个过程中,胃一边要消化食物,一边还要接受源于自身强烈的刺激。

细嚼慢咽的时候,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物质——腮腺激素,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及骨、软骨和牙齿的活力,还有增强血管弹性和活跃结缔组织的作用。然而,人到30岁左右,大量分泌腮腺激素的腮腺开始萎缩,要活化它的功能,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咀嚼,咀嚼可刺激腮腺,从而保持腮腺激素的分泌。有了足够的腮腺激素,血管和皮肤等组织的弹性和活力就能得到保持,人即使上了年纪,也会红光满面,不乏青春之色,显得格外年轻。咀嚼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调节体内糖的代谢,预防糖尿病,并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充分咀嚼食物,不仅可以按摩牙龈、锻炼颌骨和牙齿,有效地预防牙病,而且还可防治口臭、老年性便秘、老年性哮喘等疾病。除此之外,细嚼慢咽还能预防癌症。实验证明,人们在咀嚼食物时分泌的唾液,除有大量帮助消化的淀粉酶外,还含大量的溶菌酶,有很强的抑菌、消毒作用。唾液还能中和、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质,所以吃饭多加咀嚼也能预防癌症。专家们通过实验表明,细嚼30秒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降低。

那么,一口食物应该咀嚼几次为好呢?营养学家建议,一口食物在嘴里至少经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咀嚼30次则较为理想。

相信很多人因为吃得快,粗嚼快咽已成了习惯,一下子改为细嚼慢咽很有难度,要么不知不觉地忘了,要么一口食物嚼20次成了任务,数够了,减负一般地咽下去。因此,吃饭快、没有养成慢慢咀嚼习惯的人,可尝试在饮食里增加需要咀嚼很多次的食物,如各种野菜、辣白菜、海苔等,不仅能帮助身体吸收营养,还可以激活包括中枢神经在内的整个身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