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火候和温度,方能减少营养流失
所谓火候,常指烹调中火力的变化情况,它是烹调营养美食的重要环节。火候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旺火,多用于爆、炸、氽、涮、蒸等快速烹制;第二种温火,多用于炖、煎、贴、塌等;第三种微火,多用于焖、烧、煨等长时间的烹制。
那么,如何通过掌握火候来减少营养的流失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适当的烹调方式,同时通过控制温度来减少营养素的流失。
预防维生素流失的烹调方式
蔬菜中的不少维生素遇热容易被破坏,其中以维生素C最为明显。一般来说,蔬菜加热时间愈长,维生素损失愈多。因此,烹调时掌握好火候可减少营养素的破坏。
据测定:新鲜蔬菜旺火快炒,维生素C可保存60%~70%,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可保留76%~94%。如果用温火、微火长时间慢炒、慢煮,维生素的损失要高得多。烹调火候情况,对肉类中维生素A、B族维生素也有类似影响。如猪肉中维生素B1,急火快炒,损失最少,仅损失13%;旺火蒸或油炸次之,约45%;温火清炖、煨汤,损失最多,达65%。
因此,炒菜时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应尽量做到:热锅、急火快炒。做汤菜时应等到锅里的水沸再入菜,以缩短加热时间,减少营养的损耗。
有利于碘的吸收的烹调法
减少碘的流失也很简单。比如:同炒一种蔬菜,出锅前放盐,碘的食用率为63.2%,炸锅时放盐则仅为18.7%。食用不同的油,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用动物油炖土豆,炸锅时放盐,碘的食用率为2%,而豆油可增加到25%。添加某些调味品可增加碘的食用率,如炒土豆,炸锅时放盐、碘的食用率为24%,而加了陈醋后碘的食用率上升到47.8%。蔬菜的不同配炒,碘的食用率也不同,如均在出锅前放盐,西红柿炒土豆中碘的食用率为53%,西红柿炒鸡蛋为62%,西红柿炒柿椒为77%。由此可见,科学烹调可提高碘的食用率,防止缺碘性疾病的发生。
温度决定营养流失程度
许多食品的口味与营养不仅与加工过程及保鲜有关,而且与食品的烹调温度有关。如:
1.放味精:70~90℃。炒菜时不宜过早放味精,一般应在菜肴快熟时或者刚出锅时加入,因为这时菜的温度为70~90℃,是味精溶解度最好的温度,鲜味也最浓。相反,当温度超过120℃时,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就会焦化,焦化的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2.炸海鲜:70℃。海鲜类含蛋白质,煎炸海鲜的油温过低时,未熟的海鲜不卫生,易引起腹泻。但温度过高时,既会凝固蛋白质,使之不易消化,又会降低海鲜的美味。
3.煮牛奶:60~70℃。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60~62℃时,呈胶体状态的蛋白质微粒会出现脱水,由溶液变为凝胶状,随之会出现沉淀;当温度升高到100℃时,牛奶中的乳糖开始焦化,使牛奶呈现褐色,并逐渐分解形成乳酸,使其带有酸味,营养价值下降。所以,牛奶不宜高温久煮,一般在60~70℃时,即可达到杀菌消毒之目的,且味道鲜美。
4.冲蜂蜜:50~60℃。过热的开水不仅改变了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变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变性,产生过量羟基甲糖醛,使营养成分被破坏。
5.泡茶:70~80℃。用这个温度的水泡出的茶水色香味俱佳,且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咖啡碱、鞣酸等不易遭到破坏。
下面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饮食最佳的温度,供广大读者参考:
1.凉开水在12~15℃时,喝之最爽口。
2.啤酒在夏天饮用以6~8℃最为清口宜人,冬天则在10~12℃时最醇美。
3.汽水在4~5℃时最好喝。
4.冷咖啡在6℃时最适宜。
5.热咖啡在70℃时品味最佳。
6.果汁在8~l0℃时最具天然风味。
7.西瓜在8℃左右风味最纯。
8.肉类食品在70~75℃时最为香美鲜嫩。
9.甜食在37℃时感觉最甜。
10.酸食在10~14℃时味道基本上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