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保证营养是关键
你会熟饭吗?相信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无聊,甚至还会说:“生米煮成熟饭谁不会呀?”那么,你是否经常把自来水哗哗地放了一盆,把米淘了四五遍,然后迅速将米与凉水一起下了锅,接着在煮饭的间隙匆忙地做菜呢?
事实上,这些步骤都没错,只是这样煮的饭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营养素不知不觉都流失掉了,于是吃了很多没有营养的米饭,等于白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因为米经过冷水浸泡后会大量吸水膨胀,使糊粉层营养物质大部分溶于水中,随着水温升高和水分的蒸发,溶于水中的维生素B1会部分逸出,在碱性的水中遇热而被破坏掉。另外,某些地区居民的饮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均要加入净化剂和漂白粉,它们虽然对人体无害,并且能杀死水中的细菌,但也能直接破坏分解维生素B1,这样就导致了米饭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米煮成熟饭”这个过程中,不使营养素白白流失呢?耐心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做饭的方法更重要。
好米也怕洗太多,泡太久
有些人喜欢把米淘了一遍又一遍,害怕洗不干净,甚至还有人把米洗过泡上半小时,这些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米中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它们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米粒的外层,多淘或用力搓、过度搅拌都会使米粒表层的营养素大量随水流失掉。同时,米也不宜久泡,如果淘洗之前久泡,米粒中的无机盐和可溶性维生素会有一部分溶于水中,再经淘洗,损失更大。在淘米过程中,维生素B1损失率可达60%,核黄素和维生素B3损失率达25%,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米久泡之后还会粉碎。
因此,淘米时应注意:用凉水淘洗,不要用热水淘洗;用水量、淘洗次数要尽量减少,以去除泥沙为度;不要用力搓和过度搅拌。只有这样,米中的维生素B1、核黄素质等一些营养物质才不会白白洗掉,这样人体才不会因为大量缺少维生素B1而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
水煮沸后,再将米下锅
做米饭最好的方法是将水煮沸后再放米,这样米边吸收水分边被加热,蛋白质遇热凝固,便使米粒完整不碎。部分淀粉糊化层逸出后溶于汤中,使做好的饭有黏性。而且在水煮沸的过程中,部分凝聚的蛋白质可保护维生素B1以避免其大量溶于水。随着加米后水锅沸腾而改为文火,蒸气减少,这样做使维生素B1的保存量比用冷水加米煮出的米饭高30%,而且煮出的米饭口感更好。所以,为了锁住米饭的营养,等水开了再下米是要谨记的烹调原则。
怎样煮饭才够香
在煮饭的水里加几滴沙拉,可使米饭粒粒晶莹;滴几滴柠檬汁,则可使饭粒柔软;要煮一锅蓬松的米饭,可在锅里撒一点盐;煮饭时加点醋能防米饭变馊;热剩饭时,在蒸锅水中加入少量盐可除去剩饭的异味。
若用陈米煮饭,可在煮或焖时,加入少许植物油,开锅后用筷子稍加搅拌,并渐渐减小火量,多焖一些时间,用此法煮的陈米饭较香。
米饭夹生怎么办?可用下列方法补救:若全部夹生,可用筷子在饭内扎些直通锅底的小孔,加适量温水重焖;如为局部夹生,就在夹生处扎眼,加点水再焖一下;表层夹生,可将表层翻到中间加水再焖。如在饭中加两三小勺米酒拌匀再蒸,也可消除夹生。
陈米用茶水煮,好吃又防病
茶叶中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来自于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它能使米饭香味扑鼻,诱人胃口大开,同时,米饭中大量的淀粉抵消了茶叶的收敛性和苦涩,两者相得益彰。
因此,想吃到清香扑鼻的米饭,并不一定要用新米,用陈米加茶水烧饭就可以获得色、香、味俱佳的饭食。茶水烧饭还有去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处。据营养学家研究,常吃茶水煮的米饭,可以防治四种疾病。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物质,约占水浸出物的70%~80%。科学实验证明,茶多酚可以增强微血管的韧性,防止微血管壁破裂而出血,而且,它可以降低血胆固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饭,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
此外,茶多酚能阻断亚硝酸胺在人体内的合成,胺类和亚硝酸盐是食物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它们在37℃温度和适当酸度下,极易生成能致癌的亚硝酸胺,而茶水煮饭可以有效地防止亚硝酸胺的形成,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目的。
茶水中的单宁酸能有效地预防中风。此外,茶叶所含氟化物是保健牙齿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如能不断地有少量氟浸入牙组织,便能增强牙齿的坚韧性和抗酸能力,防止龋齿发生。
茶水烧饭的方法很简单。先将茶叶1~3克,用500~1000毫升开水浸泡4~9分钟,取一小块洁净的纱布,将茶水过滤去渣后待用(隔夜茶水不宜用);将米洗净放入锅中,然后把茶水倒入饭锅中,使之高出米面3厘米左右,煮熟食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