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
第一节 教育教学实效性内涵阐释
一、教育教学实效性内涵的广义理解
二、教育教学实效性内涵的狭义理解
三、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完整理解
第二节 教育教学实效性与人才培养的一体性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着力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三、着力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三节 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内容与特征
一、实效性的正面引导性特点
二、实效性的实践性特点
三、实效性的历时性和潜隐性特点
四、实效性的直观性特点
五、在教育教学考核环节上的认同性特点
第四节 影响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二、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三、教育教学实效性形成和体现的社会性因素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文观察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素质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解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功能的人文内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文化环境分析
一、文化乱象对人培养的影响
二、文化品性与文化使命中完善大学育人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当代大学人文素质的迷失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路径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
五、“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支撑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的科学利用
一、教室空间概述
二、现代教室空间设计
三、“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室空间的利用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运用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QQ群空间的利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博客的运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微信的利用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构建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可能性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阵地建设的合力
二、完善立法,加强网络行为的法律约束
三、开发技术,防范和控制不良信息传播
四、强化自律,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巩固与拓展
一、开辟网络阵地:建设主题网站,突出网站特色并扩大影响力
二、建设网络阵地:善用底线思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三、筑牢网络阵地:运用议程设置,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四、净化网络阵地:加强监督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五、巩固网络阵地:注重科学引导,指导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实践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机制完善
第一节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运行机制
第二节 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激励机制作用
一、发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激励机制作用的总体思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机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概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管理的要求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探索
第一节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原则
二、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的“六个要”原则
三、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的“八个相统一”原则
四、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总体性原则
五、切实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
第二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具体路径
一、全面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积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不断优化与创新认同客体
四、大力推动认同介体的改革创新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认同环境
第三节 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
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思想政治课的师资管理和教学评价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第一节 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探究
一、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概念
二、当前高等院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三、高水平辅导员应具备的特征
第二节 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一、聚焦辅导员角色特点
二、拓宽辅导员选拔渠道
三、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
四、重视辅导员自身角色的发展与转变
五、提高各项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