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实效性形成和体现的社会性因素

三、教育教学实效性形成和体现的社会性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直接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现实问题的教育内容,其根本作用在于有针对性地回答重大的时代课题、重大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与学生所联系的政治社会问题、社会生活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还有社会取向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经济社会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内涵的认知及其生成产生影响。

(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生成

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归根结底,我国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价值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各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来。反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面对置身社会生活的广大学子,它在联系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行讲解和说明上还存在不正确、不科学、不到位、不恰当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让学生产生脱离实际的感觉,形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逆反心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就大受折损。

(二)贫富差距的拉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说服力

在当前,贫富分化导致利益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分化面前,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增大。当利益出现明显分化,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之时,利益关系和利益活动就具有了明显分化的特点。这时,一般认为,市场取向的历史性改革启动以来,利益多样化的演变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事实。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益挑战”。在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共识的形成和共同价值观的建构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为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极大地减弱了。

(三)社会生活的功利化倾向一定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具有功利色彩,其集中表现就是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变得日趋强烈,利益的分化和阶层的分化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关系的功利化倾向。经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给处于成长成才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明显表现出追随市场的特点,他们的专业选择及学习动机受将来就业要求所左右。从其内容和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短期就业的“作用”是不如专业知识课程明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本质上不具有功利性的色彩,它甚至被要求以一种相对超然的姿态来看待和审视社会生活的变化。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转型跟不上社会的转型,迟滞于社会转型,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力得不到应有的展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学遇到了价值选择迷茫和价值导向的挑战

在肯定个人利益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同时,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成为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世俗生活的主要目的,社会大众表现出鲜明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和功利至上性说明,很难有一种观念可以成为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成员共同认同并遵守的价值准则;同时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无不与社会成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相联系。从功能定位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功能定位为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工具,在价值观念一致性的基础上,用以统一思想和政治动员,致力于保证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全面服从组织利益。这些问题说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建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体系和价值导向正确把握的重任。

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素质体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来看,没有系统深厚的人文教育背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失去了文化依托,就会流于空洞的、政治的或道德的说教。从素质教育的体系要求和整体性特征看,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和方法的拓展,更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