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普及,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不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条件具备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10—19岁所占比14.3%,20—29岁所占比14.2%。职业结构中,学生最多,占比26.9%。在高校,“无处不网、无人不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大学生是新生事物接触、学习、使用比较快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探知欲望强烈。网络世界海量信息,客观世界的虚拟延展,主观世界的网络交流,高速、便捷的网络体验,网络对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满足,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中最普遍的群体。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充足的主体条件。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广泛,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获得平台,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此外,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善于学网、知网、懂网、用网,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可以把握好、坚守住这个阵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示范作用

网络阵地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网络实践的深入和推广,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早已经开始意识到在网络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地方已经率先走在全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前沿,建设了优质的网络阵地,为其他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教育部实施的“易班推广行动计划”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在线”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在各高校内部,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博客、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不断在巩固中扩展,在扩展中巩固。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受众很广、影响很深。有代表性的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南航徐川”、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的“仍然在路上”,都为我们开展网络阵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创建公众微信号,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其影响,如清华大学的“清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