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的认同。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者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自我教育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个人魅力等,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教育对象尊重和接纳,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一)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者和掌握者,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高水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真正成为认同主体思想政治方面的领路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教育者只有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才能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第一,真信、真懂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前提。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对自己教授的理论和知识真信真懂,才能引导受教育者真学、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如此。让人信首先得自己信。真信、真懂,才能真讲、敢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素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树立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敢于同“去马”“非马”“贬马”“伪马”等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毫不动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要在“真懂”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具备持久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来增强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真学、真用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教人者必先受教”。对于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升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的关键是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真学,就是认真扎实地学、系统全面地学,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老老实实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细功夫,弄懂、吃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且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真用,就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接地气”的话语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二)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一般来说,会教书或会进行研究的教师都是好教师,既会教书又会研究的教师是更好的教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金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即“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
第一,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育者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集合体,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深入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教学内容上多钻研,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教案,把握好重难点等环节。二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三是增强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益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如启发式、专题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同时还需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进行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五是应具备的其他方面的能力。除了上述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外,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言的能力、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能力等。
第二,提升科研能力。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过程中科研含量不高、科研投入不足以及自身科研意识不强。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呢?一是要高度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研能力的支撑。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科研工作,才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个人科研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学科专业与所教课程潜心科研,以科研实践来促进教学实践,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教育学生。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支撑。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比重合理分配。绝不能因为科研任务而忽视教学工作或拒绝承担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并不是以科研为目的,其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教学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引导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是一个教育者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主要包括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情感魅力与语言魅力等。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表明,受教育者喜欢一门课程,往往是从喜欢讲授这门课程的教育者开始的。教育者自身的个人魅力不管是在其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在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教育主体需要努力提升个人魅力。
第一,提升学识魅力。学识魅力是教育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人文知识、厚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获取并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学识魅力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与教学效果是正相关关系,对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对教育主体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容丰富多样,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主体在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提出了高要求,包括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等。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将其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教育者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入木三分,才能“不怕问”“说得清”“问不倒”“难不倒”,才能在讲台上真正讲得理直气壮。有了这样的学识魅力,教育者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二,积极塑造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行为模式等综合体现出的一种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认同度。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育人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教育者高尚的人格常常会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赞许和仰慕甚至崇拜,其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在有些方面会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一是要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二是要有扎实的学识。三是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教育者,就应该无条件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总之,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第三,努力培养情感魅力。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自身独特的气质、风度、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魅力对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教育者如果发挥好情感魅力,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配合以及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需要教育者培育和提升情感魅力。一是要有深厚的职业情感,即热爱国家、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二是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有情感温度,即以情感为出发点,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得到增强。总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要求的那样,情怀要深,要有社会主义家国情怀,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温度。
第四,必须具备语言魅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对于一名教育者而言,教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语言艺术水平。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增强课堂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要高度重视传授语言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魅力。语言魅力的塑造非一日之功,需要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大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与技巧,如幽默语言、情感语言、委婉说话、生动语言、体态语言、网络语言的艺术以及各种思想政治语言应用的艺术等,做到把科学理论说通、说准、说活、说趣、说美。总之,就是能够运用接地气的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方面外,思政教育者的个人魅力还包括形象魅力、个性魅力等。思政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魅力,才能赢得受教育者的喜爱和尊重并使其真正爱上这门课程。只有真心喜爱这门课,受教育者才能接受、认同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自觉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引领和行为指南,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