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网络阵地:善用底线思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二、建设网络阵地:善用底线思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运用底线思维,坚持“有守”和“有为”密切配合,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引导力,防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诸多新挑战、新问题。

(一)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守土有责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固守网络阵地,严阵以待,审时度势,积极应对,除了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外,还要树立三个“意识”。

1.阵地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跨文化性无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加严峻和紧迫,网络信息的不可控和教育对象掌控难度的增大都给这项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否坚定地主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守好自己的舆论宣传阵地,能否在网络战场上以一种全新的迎战姿态面对挑战,以创新的网络语言争取更多的青年学生,固守高校这块圣地,坚决抵制一切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和思想,能够面对乱世而不乱,稳住阵脚,砥砺前行,是对一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考验。

2.安全意识

网络时代,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超时空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这样的特点也为西方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埋下安全隐患。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有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较强的免疫力,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警觉,特别是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担负起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正确使用网络,自觉分辨、甄别、过滤网上信息,抵制网上反动、不良的信息的侵蚀,引导学生网络言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约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正如评论员曹林所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3.学习意识

人,需要确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在网络时代,这个要求变得更加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较快适应网络教育环境,除了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要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为更好拉近和教育客体的距离,也要学会“网言网语”,学习大学生常用的各种应用软件、网络交流平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多交流多学习,贴近大学生;要学习网络心理学,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言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并将之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提高教育成效。

(二)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有所作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教职员工齐动员、齐上阵。但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从职责所在,还是从所学专长上讲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建设中,更应不辱使命,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成果。

1.延展思政课教师讲台,做马克思主义大众普及的宣讲员

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网络时代,网络上的错误思潮“大V”和“公知”的强势话语、个别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开辟讲台外的第二阵地,坚定不移地宣讲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或通过开办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定点定向宣传,也可以利用网页、微信、微博QQ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普及和推广。也可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答疑解惑,为大学生现实问题的诠释和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托。利用建党百年华诞的契机,在线上线下讲好党史故事,带领青年学生真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筚路蓝缕,百年的辉煌成就,真实还原党的建立和发展史上优秀党员和英雄人物事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富有神圣历史使命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构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将教书育人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抓住各种机会,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适时适地适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2.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热点,做网络舆论的引导者和网评员

意识形态是变化的、动态的。从宏观上看,意识形态变化是缓慢的、是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的。但是在微观上、在局部上,它的变化又是剧烈的,有时是瞬息万变的,有时也可能在局部时段、局部地区掀起波澜。从实际工作看,网络意识形态热点,既有唇枪舌剑的隔空对峙,也有现实事件发酵在网络的反映。网络信息传播中依旧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即强势的发言会让有反对意见的一方,在压倒性的数量优势面前变得沉默观望,而这种沉默会使事态发展更加倾斜于意见占大多数的一方,最终形成绝对优势。如果强势的发言、绝对的优势声音是非理性、非主流、非正义的,那么良好的网络生态必将遭到破坏,长此以往,网络中将乌烟瘴气、浑浊不堪。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敢于并勇于在强势声音中发出不同的主流声音,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不能做息事宁人的“和事佬”,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混乱的网络争执提供正确导向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引导网络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自觉承担起一个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为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3.积极参与网上网下意识形态斗争,做捍卫真理的战士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线下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存在兴趣不高,冷漠、藐视甚至排斥,存在对理想信念不屑一顾、对信仰置之不谈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在一些高校不被重视,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开设缺乏足够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和工作推进在很多专业教师中还没有落实落地;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分过高,排课在一二节实属没必要。总之,思想政治课在现实中冷遇不少、冷嘲不断。由于缺乏自信,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为迎合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在课堂上哗众取宠,无原则、无纪律地胡讲乱讲,无意义的“抬头率”换来的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愈加不重视;更有教师在课堂上、网络上恣意发表不负责的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也有教师将现实遭遇、个人负面情绪带入课堂教学和网络言论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曲解和误读。在线上,一些“大V”“公知”,公然攻击我们的党,攻击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夸大政策失误、组织不力,夸大负面影响,夸大阴暗面,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恶意上纲上线。对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敢于向错误言论宣战,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更应该通过有理论深度的评说、对现实思考的观点阐述、有重量的文章推出,向网上网下的错误思想、错误言论、不当行为“开战”,做捍卫真理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