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原则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即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积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四个特征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其原因不仅来自理论自身,更来自强大的现实指导力,即能够在理论和现实的转换机制中,将理论的品质转化为实践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主义发挥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的实践境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民族国家建设的科学把握。可以说,不论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言,还是对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都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理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铸魂育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升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实现对于被教育者的形塑与规约。所谓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不是盲目跟从,也非流于现象层面的简单赞同,而是对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而这种达到了信仰层面的认同不能纯粹是外在灌输的结果,而是主体在认识论层面的自觉过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既在方法论和内容层面奠定了认同的科学性、合法性根基,也在实践基础乃至保障机制等层面确保了认同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