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支撑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支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会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这冲击和重塑着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要想解决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需要首先厘清其前提性理论问题。要构建虚拟时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理论,需要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去进行解读,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前提参照。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思考人与作为人的对象化的物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考察人与其自己制造的对象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论。当然马克思在考察任何事物的时候,总是从其两面加以考察,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在考察互联网技术对人的异化的同时,先考察其发展人的一面。

(一)互联网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解放力量,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首先,互联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身体与精神的矛盾,这也是众多学术流派共同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为自己存在,客观上存在于自然无机环境之中。在现代社会,人的个性的实现受到其所支配的商品的多少的制约,这一矛盾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时代,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就一直会存在。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在虚拟领域中实现了人的精神发展的需求。在虚拟时空中,我们挣脱了自然必然性的制约,这是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的身体与精神的矛盾和断裂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其次,互联网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时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并极大地节省了人的交往时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人是现实的,现实中的人通过现实的社会关系,逐渐丰富成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打开了另一空间——虚拟空间。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新的发展主体——虚拟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虚拟主体的发展将带动实体主体的发展。通过QQ、微博等互联网交往手段拓展出的虚拟交往空间,将全球的虚拟主体纳入一个零成本交往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一般社会大众的交往范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人的丰富性。同时,互联网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人的时间成本,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互联网对人的异化

互联网的出现在发展人的同时,也异化人。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互联网对人的异化是指互联网及以其为依托的虚拟世界,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在人创造出来以后,其没能被人所控制,反而喧宾夺主,成为控制人的主体。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排斥现实世界。互联网以技术依托的虚拟世界对人的控制表现为人过分地沉溺于互联网所生成出来的虚拟世界,而忘却了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里,人挣脱了外界的身份差异、民族差异、种族差异、等级差异带给每个人的地位的差异,一个乞丐可以成为国王;也挣脱了自然规律对每个人的制约,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可以展翅高飞;挣脱了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一个守法的人也可以随便偷盗别人的东西。每个人不再受到自然规律、技术规范、社会规范的制约,进入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时空。这个时空如此有魅力,以至于你一旦跨进来,就会迷恋其间而不能自拔。深入其间的人逐渐会忘记甚至拒绝那个给予其诸多制约的现实世界。

第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受到虚拟世界行为方式的影响。人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虚拟世界,使得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虚拟世界的影响。当我们不得不回到现实世界时,就会带着过多的虚拟特性,从而被虚拟特性所控制,而影响了人的正常社会交往。比如说,某儿童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当他看到某个真实的相片而觉得相片不够大时,他会怎么做呢?他会试着用在苹果手机中那样放大照片的方式来放大这个真实的照片;再比如,如果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都是匿名的,这样我们不用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大家可以经常“潜伏”,这使得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出现了学生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跟老师进行交流而不愿意“显身”的问题。

虚拟世界如此之美好,挣脱了现实世界对人的发展的必然性制约,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只要让大家都努力投身虚拟世界,整个世界就变得无限美好了。但是,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解放,是现实世界中的解放,在其著作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批判观念中的解放。那么,现实世界、虚拟世界、观念世界的区别在哪里呢?尤其是虚拟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区别问题。虚拟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区别仅在于表述方式的不同。在观念世界中,人通过人的神经组织,表现出一幅美好的图景;在虚拟世界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表现出一幅美好的图景。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不能完全依靠虚拟世界来发展人。正如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观念、宗教、空想社会主义是不能解放人的。真正解放人的方式只能是深入到现实世界,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和谐程度而慢慢完成的。

(三)从虚拟世界的异化中复归与解放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虚拟世界虽然不能最终达到人的真正解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排斥互联网。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具有双重特性,是把双刃剑。技术本身不存在问题,而是运用技术的人的问题。所以,对于互联网技术,我们要做到将其运用好、运用对,使其在现代社会能够成为发展和解放人的手段。而要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及以其为技术依托的虚拟世界,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我们可以推演出以下两点:

第一,虚拟世界的设计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制约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在虚拟世界里人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关照,挣脱了现实制约性,提前获得了解放。然而这种解放,虽然有现实的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但是其还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中的解放。这种观念中的解放不是真正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与其他学者的一个主要观念差异,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解放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践行虚拟世界认识论与价值观教育。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也为人文社科领域开辟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虚拟世界的认识论问题,首先是一个求真的问题,就是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涉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划界问题,以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奥的学术问题。虚拟世界的价值观问题,是一个求善和求美的问题。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判断问题就是判断虚拟领域的善与美的问题。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判断现在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当代互联网技术运用能力强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却较弱,两者差距的拉大逐渐成为虚拟领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借助于虚拟商品已经大规模渗透进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