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五、“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当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并形成自身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或者说正是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开放性趋势

第一,思想进一步解放。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对于应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过去的谨慎态度、截堵的思维定式中解脱出来,并积极投身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加上我国网络安全管控能力的提升,网络的使用(包括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国家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网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用好网络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识。特别是近些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定力,增强了与敌对势力斗争的能力,这些都促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去拥抱互联网世界,在网络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思想的解放是前进的基本保证,人们的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于历史上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渗透与破坏,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当然是极其必要的。由此,以往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革命传统、传统美德等内容。正是立足于自身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今天的受教育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他们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可能比教育者还多,有的内容与教育者提供的甚至是矛盾的。这个丰富的世界极大地开拓了受教育者的视野。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保守的姿态,不能为主体提供充足的资源,受教育者就会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取。今天,面对西方腐朽落后的价值宣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已经具有强大的对抗力,也正是在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才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使得受教育者在比较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教育与疏导。

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PPT与教师讲授成为标配。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也不注重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即使使用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顾虑。在这种条件下,受教育者面对不变的教学手段,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失去对教育内容的兴趣。近些年来,这种格局已经逐渐被打破。网络教学手段不断引入,外来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信息的自由生产和发布,因而人们可以自主地学习。

近些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打破原有的封闭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网、远程教育、微博、微信、微课程、网络课堂等手段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全国性的教育平台,跨院校、跨地域的思想教育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在开放中求发展将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当前,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有了更多的途径,比如MOOC、远程教学、优质公开课的引入,思想领域中的各种思潮、观点都直接呈现在了受教育者面前,这些日益丰富的教学手段正在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第四,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层次。近些年来,国际合作在多领域得到了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通过对国外优势资源的引入,以及受教育者到海外教育机构进行联合培训等方式,国外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教育理念和手段等不断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放是必然趋势,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使得外来资源更好地为我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订单化趋势

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今天的受教育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兴趣为导向、以个体需求为选择前提的教育资源也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平等主体、交互、个体需求等理念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网络,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教育资源,实现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订单化教育模式。

从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追求人才的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网络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宽广舞台。网络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受教育者的网络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步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引好路、做到位,为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

(三)同步性趋势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一条信息从地球的一端到达另一端也只是瞬间的事情。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朋友圈的关联,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过去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有较多的时间备课、研究教育方案、制订教育计划,但是网络打破了这样的时空观,连锁效应使得信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扩散。特别是一些网络红人、名人或者网络大V,其影响规模可以达到千万数量级。如果这个信息是虚假的或者负面的,其影响将十分恶劣,加上粉丝对网络名人的忠诚性,要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其任务也将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形之下,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与之抢时间、抢夺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在时间上慢了半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必须要与事件的发生同步。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不断涌入受教育者的头脑,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当一个信息在受教育者身上即将发生不良影响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必须立刻跟进,通过教育的引导、思想的疏导、教师的督导来改变可能出现的错误认知。所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过去那样,根据教科书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必须要与信息的变动保持同步。

(四)同质化趋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教育者掌握信息,并以老师的身份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受教育者接触不到的。由于资源的不对等,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具有信息的期待,所以只能以听者的身份接受教育。

在网络教育中,这种界限逐渐被打破,受教育者原有的信息期待正逐渐减弱。与过去传统教育只关心受教育者职业领域思想动态不同,网络的出现使得很多生活细节也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受教育者将呈现在教育者面前。它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微信等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仿佛是生活在一起的平等主体,甚至有时候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发生了身份的对调,身份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打破等级差距、年龄差异,教育者必须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了解其思想变化,否则就不能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甚至连受教育者所说所想的内容都搞不清、弄不懂。

(五)制度化趋势

毋庸置疑,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这不仅需要网络主体的高度自律,还需要网络的制度化管理。网络在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错误的网络信息往往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必须通过强制手段来保证网络信息的纯化,对网上不文明、不健康的言行进行跟踪监督、整改,积极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及时进行信息“检疫”,使信息化网络平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使网络道德规范与法纪规范建设日益制度化,从而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