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网络阵地:运用议程设置,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研究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理论依据。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媒介选择社会议题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并按一定规则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人们对某些议题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受到了议题被关注频率与强度的显著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通过议程的设置可以将社会注意力引导至特定的方向。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动摇,一方面是由于“无屏障”空间带来海量信息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外在不利环境影响下,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态势、内容冲击力、效果影响力等内在原因所导致的竞争相对弱势。因此,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需要教育者充分学习、灵活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即便在信息膨胀、“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形势下,也可以多发声、发重音、刷耳目、浸心灵。
(一)把握网络议程设置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主动设置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题”。如果主流的话题议程不被积极、主动设置,一些非主流、非主旋律的主题就可能抢占主战场,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做好议程设置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1.议程设置的常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教育开展过程中既不能“去意识形态化”,也不能“泛意识形态化”,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冲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想信念、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等,议题要常更常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突出主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并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非马克思主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危害。
2.议程设置的时机把握
在党和国家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高校要精准把握抢占最佳时机,设置与之内容相关的议程,吸引大学生的关注,特别是争论性大、疑惑较多的问题,高校主流声音一定第一时间准确发声、权威发声,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比如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体现;袁隆平院士和孟启超院士离世后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讨论,等等。
3.议程设置的导向需求
网络环境下,网络议程设置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传统媒体条件下的单向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网络行为的信息需求、学习需求、精神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娱乐需求等,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作为设置核心,主动介入学生关注的社会议题讨论并发言。
4.议程设置的生活化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为从上至下,过于刚性,习惯于正面、直接、显性、强制的方式。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应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洞悉大学生内心世界,主旋律不束之高阁,回归大学生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偏离思想引导的主线。
(二)议程设置后的互动凝聚
议程设置,就是由教育者选取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能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议题,通过持久广泛的讨论,不断强化渗透,在鱼目混珠的网络环境中激浊扬清。进行议程设置,教育者不能“一设了之”,要在充分尊重教育客体地位的基础上,与之开展平等的交流。传统媒体时代,交流是一对多、上对下,而网络时代交流突出多对多、点对点、面对面。大学生喜欢并享受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独立其中,并能以“符号”的身份,充分表达、自由抒发,没有权威的压力,没有世俗的限制。在宽松与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傲慢与偏见、失真与失言、偏激与不理性,甚至可能在“沉默的螺旋”的效应下,形成巨大的舆论洪流,而这股洪流也许只是大多数的意见而并非正确的声音。
因此,议程设置的环境形成后,讨论、辩论需要思想正确的“意见领袖”出现发声。关于意见领袖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者在与学生长时间的交流、沟通中,逐步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信赖、认同、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还有一种是在网络行为中,发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意见领袖”,与教育者的“意见领袖”相比,学生中的这部分人更有引导优势,他们的身份不用转换,话语无须刻意,只是平时要加强这部分同学的网络发言主导性,提升他们的发言质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言环境,通过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动其他大学生网民,提高核心价值认同。与前两种校内意见领袖不同,还有一种集中在校外的网络意见领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在这两个群体中,有些经营网络、是“搭台”的,有些网上发声、是“唱戏”的,往往能左右互联网的议题,能量不可小觑。
(三)《人民日报》等公众微信号的启示
网络时代“用户至上”,尊重用户、服务用户、满足需求是这一时代的要求,从信息稀缺的传统媒介环境到信息过剩的网络环境,用户如何定位,用户兴趣点是什么,用户的行为轨迹怎样,依托网络技术,这些都可以寻到答案,而答案正是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要关注的、切入的。
近几年,很多党媒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求是网”“人民日报”“求是手机报”等主流公众号都颇受好评,以《人民日报》公众微信号为例,下设栏目有“来了,新闻早班车”“标题新闻”“提醒”“健康”“荐读”“关注”“实用”“夜读”。全天分5时、8时、13时、18时、21时、22时六个时段进行微信推送,内容以国家时政要闻为主线,衣食住行、市井百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热点焦点、国内国际、心理自助等。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该公众号更是加推了“快讯”栏目。传播方式则包括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画面冲击力强,视觉效果好,文字主旋律明确,正能量满满。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领导人讲话精编都很有特色和文化底蕴。譬如一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火了,一起火的还有这些话》,就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援引的话,以视频原声、原典《墨梅》以及释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那些发自肺腑的话做了精心编排。整篇文章读下来,使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新时代党的领导人执政宣言、执政决心和信心有了生动而深刻的理解,阅读后充满激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人民日报》公众微信号的建设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高校发展离不开网络,网络对于拓展教育内容、丰富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存在工具化、功利化倾向,各类网络阵地服务教育教学管理多,关注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多,对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活动、例行活动多,对于平日生活中的时事评论、热点跟踪、焦点聚焦、社会思潮、思想动态、网络争鸣等乏于关注和网络引导,只是在一些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的政治活动时才给予较为全面的关注。从《人民日报》公众号的传播效果看,教育主体“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该说的说到位,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既要关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又要注重对他们政治意识的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网络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要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上下功夫,在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要贴近学生网民,善于运用它们喜欢、习惯的网言网语,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只有教育客体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正面宣传和主流价值的网络传播效果才能不断提升,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