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总体性原则

四、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总体性原则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特征和思维方式如果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工作中,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视为一项涵盖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总体性的工作。所谓“三全育人”,首先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于“全”的关注上,即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推进工作,而不是仅仅将教育者限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注重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有机统一,在定向培育和耳濡目染的结合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认同程度的提升还必须关注从“教学”向“育人”的转换,也就是说要充分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行为习惯,扬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优化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加强党对于教育工作的领导,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方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补齐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以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导向,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淳风化俗,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以及各项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思想价值引领的全过程贯穿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效率和效果。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的主要举措在于“课程思政”的推行,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在政治方向、教育载体、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的逻辑嫁接的基础上,激发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互结合,能够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在政治方向、思想价值以及教学方法上给予课程思政总体性的指导,课程思政又能够在拓展师资力量、课程载体以及教育资源层面给予思想政治课程有效的补充,二者的相得益彰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在“思政共同体”的层面实现,即通过育人理念的共享共通、对话机制的培育以及保障体系的落实来推动认同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