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人为本”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而“以人为本”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和主题。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重构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思想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取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着眼点和核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重构是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其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因此,研究人、了解人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功。人所追求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人的存在既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又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类,就不可能寻求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赖于人文科学做出解释。人文科学的作用,就是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构建当代的人文精神。轻视、削弱人文教育,会使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要塑造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开来,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般比较注重“划一”的共性要求,而忽视甚至抹杀分层次的个性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期,教育界对个性发展比较重视,做过一些探讨。1957年之后,随着对“个性解放”的批判,个性发展就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禁区。

后来的“应试教育”反映了尚未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要求,但经不起时间和市场发育的考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说明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也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人文精神重构。通过人文精神重构,帮助大学生培养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辩证统一的新的理性精神和思维方式,从而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作过程中的新问题;训练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阔视域和历史深度,锻炼积极参与竞争和善于团结合作相统一的协调精神,学会正确地以理性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和以实证态度关注个人当下生活欲求之间关系的能力和方法;确立行为和行为方式选择趋向规范化和集体主义的自觉意识导向。这些内在素质和主体能力,实际上是当代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展开,也标志着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人文精神重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精神力量,形成当代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使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精神改造主观世界,用人道精神协调群己关系,用理性精神评判事物,决定取舍,从而为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创造合理和谐的人文条件,提供稳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把人文精神重构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就是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高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改革开放条件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但从根本上说,还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找到成熟有效的途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这些研究都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亟待提高的现实。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效力和效用的特征,也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我们在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既要考察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所期望的教育目的程度,即“社会需要满足性”,也要考察其符合满足大学生成才内在需要,在实现大学生相应目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程度,即“个体需要满足性”,使“社会需要满足性”与“个体需要满足性”相统一。所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性的有机统一。现实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社会需要满足性”而忽略“个体需要满足性”,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之一。人文精神涉及的内容复杂广泛,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个人的发展,个性色彩浓厚,在培育方式上更多地运用隐性熏陶、自我体验、氛围感染来了解人的所思所想,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构筑精神的家园和意义的世界。因此,在新形势下,突出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充分挖掘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的重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三)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着眼点和核心

人文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层次,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所包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衔接和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功能的实现,则依赖于人文精神的重构。古往今来,对人的教育从来都是与弘扬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一般地说,教育包括“认识”与“觉悟”两个方面,前者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后者以思想精神的升华为主要旨趣。传播知识的任务主要由各种“科学”或“学科”来承担,而升华思想的使命则需要通过各种人文教育来完成。人文精神重构能够改变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它诉诸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可以说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因此构建人文精神,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着眼点和核心。

(四)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

在哲学上,所谓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从哲学关于“内容”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内容,首先应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外在的包容能力与内在的凝聚能力应融为一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既要注意到内容的全面丰富,也要注意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结。对内容的展开,并非是一种失去控制的无限繁殖或随意删减,而是受制于一种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在的统一性要求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文精神重构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来正是由于其符合这个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重构是统一而密不可分的,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其中既包含基础文明教育,也包含价值观教育,而人文精神重构的核心内容既包括价值观教育,也包括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即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因此,从内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重构是统一的,趋于一致的。其次,哲学上内容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具有的动态性。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把人文精神的重构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来,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统一性要求,又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文精神的重构应当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具有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应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

(五)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重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文精神重构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价值观念,唤起理性精神和启发人生意义。其寓教于美及潜移默化的特点,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甚至还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收到的效果。

首先,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对其作为一个人共同的基本要求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人文精神构建有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的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们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但其内容和目的明确单一,而人文精神重构则宽泛得多。正是这些宽泛的内容,才使学生有了广泛的比较和理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是以理服人,确有成效的。离开了这些宽泛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了单纯的政治说教和强制的理论灌输。只有主动地进行人文精神构建,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其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未能及时解决社会转型与意识转型的矛盾,方法不多,效果不佳,使许多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软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然而人文精神重构的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将有助于避免这些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与创新中获得突破和飞跃。

简言之,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代的历史要求;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开展教育,这应当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